■李嘉林的蚯蚓養殖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李嘉林說,上一代父母常用「讀唔到書就返鄉下執牛屎」來刺激、鼓勵下一輩,如今,「鏟牛糞」照樣能夠闖出新天地。在他的養殖場,一條蚯蚓每月可以繁殖100多條,每畝地年產50噸蚯蚓堆肥,兩者相加,畝產值接近15萬元(人民幣,下同)。和種植傳統經濟作物和水稻單位產值相比,幾乎百倍有餘。
李嘉林給香港文匯報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從奶牛場採購200噸牛糞,餵飼用的豆渣則來自豆腐加工廠。平均下來,每產出一噸堆肥,成本約400元。
「市場上現有的有機肥,成本600元左右,但質量沒有我們的好。接下來,如果能夠在牛場附近找到新的養殖場地,運輸成本基本可以砍掉,整個成本可以再降低一半。」李嘉林自信,在有機肥這一塊,他也可以隨時衝擊到當前的市場。
除了人工、材料、物流費用,蚯蚓本身的繁殖成本極低。目前,李嘉林正在尋找新的養殖場,如果未來規模跟上了,便可以開發更多的客戶,也就是說,他目前所擁有的全廣東省10%的市場份額,可以進一步提升。
計劃打造有機村生態
李嘉林還有更大的計劃,他希望打造一個乃至多個有機村,所有的農戶都可以免費使用他的有機肥。「農戶用不了那麼多有機肥,大部分還是銷售出去。農戶還可以在養殖場工作,這可以成為一個扶貧項目。」
他說,如果把有機村整個生態建起來,把流程做好,有機村可以考慮申請國家、香港甚至美國認證中心認證,屆時,蚯蚓、蔬菜、禽畜等的附加值能夠大大提升。
另外,蚯蚓亦可以深加工,牠們體內氨基酸種類多,蛋白質也對人體有用,可以和藥廠合作。「新加坡在這方面有先例,而香港在該領域的研究力量也很強,所以在大灣區內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