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清宮遺址。
經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判斷唐代朝元閣是一組結構複雜的大型建築,整體建築應該至少有三層屋簷。安史之亂爆發後,華清宮日漸荒廢,此後在北宋、元初時期,原址上又進行了兩次重建。此時的朝元閣建築基址整體向西移動約50厘米,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3間。到了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人們在朝元閣原址東北方向修建了獻殿、大殿、山門與東西廂房。至咸豐五年四月完工,並在殿內立有《重修朝元閣》石碑,此時的建築早已經偏離原址10餘米。
1986年,陝西省華清宮考古隊在驪山上考察遺址,當他們登上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步行到清代、民國時期修建的老君殿南偏西10米處,遇到一堵斷崖面,經仔細觀察,發現了一道厚達2.5米,南北長達8米的夯土基遺址。經過考古挖掘,發現一處遺蹟,包括山門、兩邊廂房、獻殿等,整體建築呈凸字型,由東、西踏道、廊房及主體建築組成。建築台基東西寬約79米,北邊台基高達6至7米。考古工作者根據出土遺址、文物的性質、年代特徵,與文獻資料的對比,確定這一遺蹟就是唐華清宮朝元閣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