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經今品:重義輕利 君子所為

2021-01-04

君子一旦立志崇學求道,奉之為最高目標,專心致力於豐富的精神生活,追求物質生活的心必然淡泊,因此「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心端正自己的言行,不以貧窮為憂。君子對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看法,與一般社會大眾有所不同。

中國人常常講「道義」一詞,把「道」與「義」兩字連在一起說,兩者一氣貫通,一旦有「道」,「義」必隨之。「道」乃君子的首要追求目標,是最高指導原則,那麼,以下一連串問題自然產生:「追求『道』,該怎麼辦呢?」「怎樣奉行『道』,實踐『道』呢?」

這些問題衍生了「義」,它指導人該做什麼。想該想的,說該說的,行該行的,這些便是合於義的行為。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重義,以義為上,因此對於一切的事情,不刻意追求什麼或反對什麼,總是按義而行。

人生在世,總會面對抉擇。臨事要作決定之前,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這個做法是否合義,而是這樣做對自己有利嗎?自私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如果人做事只想到自身的利益,不問是否合義,那麼人和動物有什麼差別呢?重義抑或重利,這個問題在孟子的學說中十分重要,發展為儒學史上著名的「義利之辨」。

漢儒董仲舒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宋明理學家也對此大做文章,如宋儒朱熹便指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他更把「利」歸入「人慾」,「義」歸入「天理」,把義利之爭看作天理與人慾之爭,要人「存天理,去人慾」。

以上的儒學論題,都發源於《論語》,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行事以道義為本,是故君子能上達於道德理想的境界;小人行事以利益為本,是故小人只下達於一己私利的層次,因此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也許有人會質疑上述的觀點有「唱高調」之嫌:難道君子心中就只有公義嗎?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我們在下一期再談。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