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歷史今昔:春節提法百餘載 曆法追溯到夏朝

2021-01-04
●歲首聯繫立春其實是民國時代才開始。 資料圖片●歲首聯繫立春其實是民國時代才開始。 資料圖片

這篇文章是這個專欄2021年的首篇文章,筆者在此謹祝大家新年快樂、新春進步。不知道讀者有沒有遇過他人質疑,元旦並非新年,只有春節才能算上新年?其實這些質疑不無道理,但要了解「春節」這個概念,則必須先了解曆法。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曆法,每一個曆法均有很多不同背景和歷史可研究,筆者在此只枚舉現時世界常用的三大曆法:陽曆、陰曆和陰陽曆。

陽曆,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太陽公轉而制定的曆法,世界通用的公曆(或叫新曆)就是陽曆的一種。陰曆的概念是與陽曆對應,根據月亮圍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伊斯蘭曆就是採用陰曆。陰陽曆便是日期以月球為定位,年份就與太陽相關,故稱為陰陽曆,中國農曆便是陰陽曆的一種。所以如何定義年份的「歲首」,那就是視乎採用何種曆法,而中國農曆的歲首明顯與公曆的歲首是不一的,這自然產生不同人對歲首的定義不一樣。

中國農曆也稱為夏曆,原因是古代相傳此曆法是夏朝發明。夏朝定正月初一為歲首,這似乎理所當然,但自商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後,認為紀年歲首應當「前」於前朝,於是定12月首日為歲首。後來周朝推翻商朝,則又推前一個月,定11月首日為歲首。秦朝統一六國,又再推前一個月,定10月首日為歲首。

直到漢朝建立,可能看不慣前朝將曆法胡亂更改,於是「返璞歸真」,遵循夏朝原定曆法,定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制被後世援用。古代歲首定義乃同於現今的元旦,即是新一年的開始,但所謂「新年」具體日期,其實也並非統一。

狹義上來說,現今的「春節」其實只有百多年歷史,那麼現今公曆元旦,何時引入中國?中國人為什麼叫農曆歲首為「春節」?這要解釋二十四節氣和追溯到民國時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曆社會用作記錄氣候的概念,其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來臨。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冬至」代表可以停止耕種,而立春則代表開始耕作。立春不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只是為方便農民了解耕作的開始,「立春」和「歲首」本來是毫不相關的概念。而將歲首聯繫立春,命名為春節,這要追溯到民國年間。

民國建立後,民國政府棄農曆而採用公曆,民間不容許慶祝農曆節日,所謂的「歲首」自然採用公曆,亦即現在1月1日。可是,農曆曆法自漢朝沿用,民間根本無從適應。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將「立春」的概念和「歲首」的概念混合,名叫「春節」,將此標記為農曆的開始,但「效仿」西方的方向不能更改,1月1日的「元旦」依舊援用,這才有了現今所謂「兩個新年」的情況。換句話說,現今意義的「春節」其實只有百多年的歷史,但其曆法卻可以追溯到夏朝。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