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粵港澳攜手打造全鏈條 灣區影業振興不二路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一衣帶水的粵港兩地,原來也還不夠相愛。在香港電影對外合作方面,廣東排位第六。同樣在廣東對外合作情況方面,香港排位第四。雙方都不在彼此的「C」位,那大灣區電影產業的融合發展該往何處尋?18日,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兩周年,灣區電影產業成為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渠道已成共識。但在當下「資源咖」北京一騎絕塵的行業背景下,大灣區電影產業要奮起直追離不開粵港攜手,更需要在全產業鏈的發展中亮出大灣區科技王牌。
2021年春節檔以78.22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績圓滿收官。作為史上最強的春節檔,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讓行業人士備受鼓舞。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表示,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銀幕數最多的國家。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不僅銀幕數量全國第一,更是連續19年蟬聯全國電影票房冠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票倉。不過,從電影票房大糧倉到產業重鎮,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的電影產業發展要「牛」轉乾坤,一定不能單打獨鬥。粵港澳攜手共拓電影全產業鏈條或是大灣區影視產業發展突圍的不二路徑。
發展存明顯三個不匹配
廣東省電影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肖小青指出,廣東是中國電影生產的重鎮,香港電影是華語電影的先驅,具備國際經驗、全產業鏈條及人才優勢,而澳門電影產業近年也發展快速。立足大灣區產業鏈優勢,接下來三地在人才集聚和業務創新方面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嶺南文化走出去將大有可為。
看得見自身的優勢,也要明確自身的短板。「大灣區電影產業發展還存在明顯的三個不匹配。」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稱,粵港澳大灣區電影與過去南方電影的輝煌相比不相匹配;第二,大灣區的經濟實力、經濟指標乃至經濟地位,與大灣區的文化實力、電影實力以及地位不相匹配;第三,電影的市場票房指標與創作、與作品不相匹配。同樣,在廣東財經大學灣區影視產業學院院長賈毅看來,當下大灣區電影合作存在「3優勢3不足」。其中,廣東和香港影視企業數量較多,但兩地影視企業合作的程度有待提高,灣區內各城市互動不夠。此外,粵港兩地缺少頭部企業來吸引人才和資金匯流。
人才培育方面還有發展空間
貓眼電影有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香港影視企業與內地主要省份合作來看,廣東成為繼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新疆之後的第六位;同樣,廣東與其他省份合作情況方面,香港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第四位。雙方都不是彼此合作的「前三強」選手。相較於資源集中且專業電影學院扎堆的北京和上海,大灣區城市群在人才培育方面和產業鏈條打造方面還大有發展空間。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透露,廣州正在積極培育新生力量,發揮頭雁效應。比如,加快博納影業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大灣區華誼兄弟文旅中心、英皇娛樂南方總部等項目建設,形成利於生產創作政策,吸引優質電影資源和高精尖電影項目集聚,為大灣區電影發展培育優質產業土壤。
應善用技術為故事服務
「中國電影行業不缺劇本和好故事,大灣區電影產業也不缺科技王牌來賦能。」廣東南方電影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曉春表示,在中國當下整個電影製作中,行業內外更多關注在內容創作方面,對於技術運用的關注較少。劉曉春稱,電影應該善於運用技術手段為故事服務。尤其大灣區電影新工業體系基礎產業豐富,這是接下來大灣區電影全產業鏈突圍發展的最強路徑。廣州黃埔文化集團總經理王章軍表示贊同。在他看來,成熟的行業要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需要有科技支撐,電影行業也不例外。黃埔文化集團成立至今一直在影視科技方面不斷探索、突破和創新。據悉,廣州黃埔區當下正重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電影後期製作中心,出台了一系列針對產業人才團隊、數字技術企業、數字經濟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等的扶持政策,並建設4K內容創新製作基地、影視後期特效工業化製作基地等,設立文化產業基金和「5G+數字創意」基金,支持影視產業及數字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