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跨代共居」打動政府 濕地緩衝區建屋獲批

2021-03-10
●東成里項目離元朗站步行約10分鐘距離。●東成里項目離元朗站步行約10分鐘距離。

保育兼拓地 促進辦加快審批流程

香港住屋問題受到中央領導人的關注。港府近年為解決住屋問題,也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發展新界土地是主要選項,但規劃申請的繁複及保育問題令開發進度緩慢。政府去年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加快項目的審批進度,其中新地東成里項目成為首批受惠的地盤。據了解,由於項目位處濕地緩衝區內,項目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並在保育上作出兼顧,成功闖關。項目將建逾1,500伙,發展商直言,獲批時間較原來預計快了半年。●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新地旗下元朗東成里項目,佔地達35.2萬方呎,由元朗站步行前往只是10分鐘的距離,相當方便。不過卻因其位處濕地緩衝區內,導致規劃難度大大提升,過去普遍只能發展極低密度住宅。發展商花了超過一年時間入紙並不斷優化方案,終在上月獲城規會有條件批准規劃申請,可建逾1,500伙。

項目較預期快半年獲批

新地代理地產策劃及發展部規劃總監黃舜浣表示,項目2019年9月開始規劃程序,原本預計要接近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申請,但去年11月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她立刻進行聯絡,最後在新措施協助下,今年2月就批出申請。她笑說:「這一次要讚政府,真的快了許多,本來預計或要再多半年,現在不用再與不同部門做『筆友』(文件來往)。」

城規會文件顯示,新地自2007年開始就項目提出發展申請,一開始的地積比率僅為0.38倍,可發展數十幢洋房,至2015年方案提升至0.74倍,提供455個單位並獲城規會通過,新地地產策劃及發展部策劃總監劉志遠透露,公司已就該2015年方案申請換地。

不過,新地認為項目並未地盡其用,2019年9月再向城規會提交一個更為進取的方案,當時提出以2.68倍作發展,興建8幢8至31層高(包括2層地庫)住宅,提供1,955個單位,並首度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作為先行試點,透過在屋苑層面提供相關的社區及鄰舍支援,與該區現有或已計劃的長者護理及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而部分單位及設施採用長者友善設計。

跨代共居方案不斷優化

項目經過約一年時間不斷優化,最終獲批地積比率2.15倍,可建總樓面由94萬餘方呎減至約76萬方呎,單位數量由1,955伙減至1,518伙,平均單位面積約500方呎,樓層高度亦有所下降。此外,地盤南面設有一個以供長者社區護理及照顧服務為主的健康中心,亦會有商店、食肆、幼兒園、公共車輛總站等,總非住宅樓面約4.9萬方呎。

由於位處濕地緩衝區,項目建築物高度改為階梯式,並擴闊樓宇間的間距及提高綠化。地盤東北面設有一個約2.58萬方呎園景區用作緩衝。劉志遠表示,該項目的規劃申請於上月已獲城規會有條件批准,稍後會向政府更新相關換地申請的內容,希望能盡快動工。

社會效益及保育可兼顧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屬近年濕地緩衝區內,少見批出較高地積比率的項目,過去一般只批准約0.4倍的低密度發展,相信與項目所提出的「跨代共居房屋」概念有關,而政府去年11月施政報告提出的項目促進辦事處亦有推動作用。回顧新地之前兩個涉及濕地利用的項目,即Park YOHO及Wetland Seasons Park,發展商均有長期的保育措施,反映政府也非鐵板一塊,當項目能夠兼顧保育及社會效益之時,也能實事求是。

資料顯示,為加快房屋供應,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在發展局下設立「項目促進辦事處」,負責監察及跟進可提供500個或以上私人住宅單位的申請個案,並與各審批的政策局和部門專責統籌人員緊密聯繫,確保審批流程暢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