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十四五」規劃助港專業界拓商機

2021-03-11

香港文匯報訪會計醫療法律保險界剖析機遇與挑戰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今天將表決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草案。綱要草案提出,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深化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建設高質量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專業人士認為,綱要草案為香港會計、醫療、法律及保險等專業行業開啟無限商機。香港文匯報昨日分別訪問這些行業的專業人士,剖析當中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會計界:稅制資格阻滯 政策配合破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領域獨具優勢,要深化並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作為傳統「四師」之一的會計師(另三師為醫師、律師、建築師)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其實不少香港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都有意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但礙於稅制不同及專業資格未獲認可,往往令人卻步,因此更加需要政策配合推動。

目前,兩地對基本會計資格已有互認機制,但部分專業會計資格仍未互相認可,例如稅務會計師,目前只有深圳認可香港這方面的從業員資格。

香港會計業總工會理事馬英武長期在深港「兩邊走」工作,去年因為疫情才中斷,像他這樣的從業者其實有很多,因為早年不少港商在內地設廠,也會一併派駐會計。他對於在內地工作非常適應,「這種工作調動是隨茞ㄦ~轉移自然發生的,我也見證內地近年高速的發展。」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理事吳錦華表示,大灣區經濟效益一定大於香港本地,早前許多資深香港會計師選擇北上,憑藉自身能力和經驗,不少人已經站穩陣腳,這對於兩地都是互補人才。

他認為,香港的優勢是稅制簡單、貨幣流通自由,另外因為接觸海外業務較多,香港專業人士相對更了解海外市場的運作模式,因此香港可以在國家「外循環」經濟上,肩負重要「橋頭堡」作用。

吳錦華舉例,早前有些中資企業從美國回流,並選擇在香港落腳進行二次上市,突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而香港的會計師「非常國際化」,許多人有處理海外業務和報稅的經驗,為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的企業處理各類財務工作。

他指出,面對大灣區機遇,香港會計師不應自我設限,早前深圳已經通過香港稅務師執業豁免認證,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其他資格互認即使暫時沒有推行,會計師如想要把握機遇,也應透過學習考取證照,並指這是值得付出的學習成本。

在與內地的交流方面,吳錦華指出,內地近幾年的變化非常鮮明,大企業及國企的審計等準則都已與國際接軌,部分中小企或有改善空間;但在金融科技領域,內地可謂是一日千里,香港需要向內地汲取經驗,特別是向毗鄰的深圳借鑒。

醫療界:疫情遏阻治療 一體化不容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ま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表示,中央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強大公共壎芶擉t,深化醫藥壎芶擉謏麰瓷A同時會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約3.8萬名香港醫管局轄下的病人滯留在廣東省,他們一般長期在粵生活,需定期返港覆診,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治療中斷,突顯推進灣區醫療壎芶擉t的同質化和一體化刻不容緩。

盧寵茂說,去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對醫管局的病人展開特別支援計劃,委託深圳醫院為他們提供診症服務,但事件仍曝露大灣區醫療系統不接軌的問題。

他認為,灣區如要真正做到互聯互通,需要讓區內居民無論在哪堜~住都感到安心放心。深圳醫院作為首個試點醫院,已獲准跨境病人在該院使用港澳註冊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他希望未來有關互認能擴展到其他人群和地區。

籲內地「三甲醫院」評審國際化

盧寵茂又說,香港醫療有國際化的優勢,國家可以香港為窗口,打開海外醫療市場。「疫情也突顯這個問題,許多中國的醫療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但仍未獲一些國家的認可,正因為相關標準不統一,香港醫療界可在國際標準規範方面從旁協助。」

他並提出應將內地「三甲醫院」的評審標準國際化。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絔g指出,現時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到灣區養老,灣區醫療可以嘗試向「醫康養」結合的方向努力。隨荌秈痐H口增長,他們對醫療的需求會更加頻密及日常化,將醫療融入生活,將是新趨勢。他建議,粵港澳的醫療系統可以設立合作平台,不但醫護人員能夠進行技術層面的交流,病人資料庫也可以互相聯繫,方便進行網上診斷。

在中醫藥方面,陳絔g說,雖然「十四五」綱要指明中央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製造業,但香港亦對此頗有建樹,例如浸會大學的中醫藥學院就在學界舉足輕重,在澳門發展中醫藥製造的同時,香港可主攻中醫藥臨床科研,打造國際中醫藥研發中心。

法律界:港律師可成橋樑 為內企提供諮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促進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是香港專業界的強烈呼聲。國務院辦公廳早前發文,允許具5年或以上執業資格的港澳律師參加內地司法考試,通過者可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從事律師職業,試點期限為3年。法律的兩地接軌為打造香港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都有重要意義。

多人參與執業試鼓舞人心

執業大律師容海恩早前參與首次進行的港澳律師大灣區執業考試。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約9,000多名律師及1,000多名大律師,合計約1.1萬人,而今次參與考試的人就有六七百人,佔比半成以上,「作為開端,這個數字是鼓舞人心的。」

她說,港人律師在內地執業,將令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本港商家更放心,也會有效吸納更多港人北上發展,相信有助推進兩地律師的合作關係。

容海恩表示,在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U方面,香港律師有獨特優勢,因為許多國家和香港一樣使用普通法,內地則使用大陸法,兩種地區簽署合同及進行業務往來時,難免產生爭議,香港律師可作為橋樑,為在海外有業務的內地公司提供法律諮詢。

她又說,國家的「一帶一路」項目現在海外進行得如火如荼,將來需要法律保護的機會亦將大增,香港律師如能以內地為接洽點,可在這方面開拓更廣闊的業務。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主席馬恩國表示,隨荌禤a與世界交往深入,香港律師除了對普通法系有深入了解,也在兩文三語方面有優勢。香港的業界應看到這其中的機遇,與大灣區內地律師建立業務溝通的渠道,「幫香港律師走向國際。」

他續說,部分大灣區企業也有需求走向國際,透過上市吸引外資,但目前英美等國的資本市場動輒以安全為名對中國企業發起制裁,甚至強迫退市,香港由此成為了內地企業上市的最佳選擇,打理內地上市企業在港的法務也是香港律師的商機。

馬恩國認為,今次國家開放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執業,顯示中央政府銳意加強兩地合作,「國家發展是正面的,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也是在中國,而律師的業務需要依託經濟發展,香港年輕的專業人士應摒棄所謂政治考量,擁抱大灣區。」

保險界:內地市場蓬勃 接軌互利互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保險業作為香港支柱行業,有荓y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及大量從業人員,如能與大灣區市場結合,定能綻放無限商機。業界紛紛摩拳擦掌,希望在灣區大有作為。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認為,目前香港保險市場可以說是非常成熟,增長已接近飽和,相反,內地市場正蓬勃興起,許多居民都有商業醫保和理財等保險需求,如能早日實現兩地接軌,絕對是互利互惠。

羅少雄表示,香港保險業的優勢是產品眾多、品種齊全,全港就有百多間保險公司,註冊的保險中介人多達十餘萬;在激烈競爭下,衍生豐富的保險產品,貼合客戶的各類需求。

同時,由於經營時間長,香港監管機制也相對嚴密成熟,有購買冷靜期等保障客戶的條款,亦要求從業者有較高質素和操守。這些經驗和產品如能與內地相互交流,相信對兩地行業質素都會有很大提升。

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希望,未來香港和內地的保險產品可以做到互相買賣,「大家做到對方生意,可以在任何地點簽約;貨幣兌換方面,可應用跨境匯兌的平台,將實體操作流程規範化。」

他認為開放要逐步實施,例如先從個別城市做試點,其後再拓展到整個大灣區;同時亦可從醫療、危疾等基本保險產品方面茪漶A之後再試行推出金融投資產品。

在具體實行方面,陳健波引述香港保險業聯會指,建議優先適用無現金價值的純保障型保險產品,包括健康醫療、重疾、人身意外保險等;其後可推行保費返還類產品、附有小量現金價值的產品以及延期年金等;每人每年保費總額不多於10萬美元。

至於跨境匯兌平台的有效期,陳健波表示,業界期望平台屬長期政策,相信該平台有助香港保險業長線為大灣區服務,便利保險業的兩地融合,政府可定期審視適用保單的範圍及平台應用原則,例如每季度或每半年更新一次,以便監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