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王冬勝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衝擊或未完全浮現。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滙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昨出席論壇活動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衝擊或未完全浮現,料全球經濟將面臨漫長、不均衡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復甦。而港府早前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只能暫緩危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經濟長期存有產業結構單一問題。他強調要擺脫困局必須尋找新出路,「大灣區並不是一個口號」,希望本港把握可重振經濟的巨大機遇。
憂全球「放水」加劇金融不穩
王冬勝指,疫苗接種雖為疫情防控帶來希望,但不代表全球經濟可雨過天青,而疫苗短期內也不能解決由疫情觸發的結構性問題。同時去年開始全球主要央行實施史無前例寬鬆貨幣政策,不少主要發達國家利率為零,部分國家負債表規模不斷攀升,有機會加劇國際金融體系不穩定,或會為金融危機埋下伏線。
面對長期巨大經濟風險,他認為,保就業成為當務之急,當前香港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十分嚴峻,尤其是青年就業問題,隨時一畢業即失業情況令人憂慮。又指明白未必每個年輕人都了解大灣區發展潛力,但呼籲用開放的態度看待大灣區,「千祈唔好一開始就話唔想去」,如此或會失去一個很大機會。
融入大灣區助港多元發展
他又引述數據指,整個大灣區有約7,200萬人口,料至2050年將達1.4億人,目前區內經濟規模已相當於全球第12大經濟體系,料至2030年經濟規模將增3倍到4.6萬億美元,並料2025年前區內消費市場將達8,690億美元,對本港的人才及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市場。
面對大灣區內高端人才供不應求,王冬勝建議本港的科技、金融、教育、醫療保健、綠色建築等行業人才大可嘗試在區內發展。他認為大灣區既有創新科技和製造業的優勢,本港企業可將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配合香港經濟結構改革需要,為產業鏈增值,盼為中小企注入動力,推動產業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