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粵劇發展應以香港潮劇的衰落為鑑(上)

2021-03-28

自從加入粵劇發展基金委會後,業界和愛護粵劇的朋友不時就粵劇發展向我提供意見。坦白說,對於我這個「羊牯」來說,一直認為外行人能做的是為粵劇界爭取資源和演出場地,發展粵劇和培育人才須由行內人來做。2007年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提出梨園新梨計劃,為粵劇新人提供入行的平台,惟因時間緊迫,要在第三屆任期結束前開展第一步之故。當年,身為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傳承和推廣兩組的召集人,在考慮任何改變香港粵劇生態的建議前,我一定提醒自己發展本地粵劇要以潮劇的衰落為鑑。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潮籍人士從潮汕地區移居到香港,落地生根。潮州人的團結性很強,他們移居香港後,聚居於石硤尾、黃大仙、荃灣、沙田一帶,聚居有利潮劇愛好者聚首切磋,亦方便集資邀請劇團演出,同時把潮劇傳到本地。此外,基於潮州人的鄉愁情結,當時娛樂不足和宗教等因素影響下,使潮劇逐漸在香港發展起來,加上潮州商會在金錢上的支持,潮劇開始廣為港人認識。潮劇發展最鼎盛時是六十年代,1963年本地已有兩三個劇團,後來增至六個,每個劇團最少有四五十人,當時每年都有數個節日要表演潮劇,特別是3月份的天后誕,每次都會上演連續十數天。潮劇在表演形式也有突破,由搭棚演出,過渡到舞台的形式,證明潮劇並非一成不變。不單香港,連東南亞一帶都掀起潮劇熱,潮劇著名演員陳楚蕙曾經在泰國做足3個月戲,有些劇目是一連上演十多個夜晚,每晚座無虛席,應該是潮劇的全盛期。

不僅如此,不少電影公司更到內地拍攝潮劇電影,也將潮劇發展推向高峰。1955年,夏帆成立鮀江公司,開創先河,出品香港首部潮語片《王金龍》,啟發不少業界人士進軍潮語片市場。到六十年代,潮語電影以戲曲片形式湧現,數年間總數已達160多部。當年潮語片除了在潮僑聚居的星馬泰一帶上映,在香港也有一定的市場。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