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投資逐漸增多,大量港企與內地企業合同約定,爭議仲裁適用美國、歐洲、香港等境外法律,企業對涉外法律服務的需求增多。為更好地服務企業需求,在深圳司法局指導下,深圳藍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調解中心(簡稱「藍海中心」)開始率先探索法律查明、商事調解、中立評估等新型法律服務,引入香港籍專家、調解員。同時,幫助內地企業、律師了解國外司法,規避跨境投資風險,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
「港企在大灣區進出口貿易眾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接到的港企糾紛案件中,許多涉事企業選擇仲裁適用國外法。因此涉事企業,甚至深圳中院都需要明確知悉當地的法律。這樣糾紛解決才能明明白白。」藍海中心執行理事長肖璟翊以一起港企與內地企業的違約索賠案件為例,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解釋了「法律查明」這項服務。
建法律專家庫助力精準匹配
香港某有限公司與深圳某家電公司因合同糾紛而提出違約索賠,雙方當事人簽訂了一份《製造與供給協議》。其中明確,協議爭議雙方約定仲裁根據美國加州的法律解釋和執行。其仲裁程序和仲裁地均約定為美國加州。深圳中院委託藍海中心對涉案美國相關法律進行查明,該中心聘請的法律專家完成了查明工作並出具了《法律意見報告》。「這份報告將案件所涉及的美國法律條款和程序進行了完整呈現。藍海中心在案件中屬第三方機構,所出具的報告客觀中立,能夠順利被涉事各方採納。」
據了解,藍海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了「法律查明+商事調解」的新模式。肖璟翊解釋道,港資企業來內地投資和內地企業「走出去」到境外,都需要法律查明的服務。法律查明需要引入外籍專家,中心建立了法律專家庫。「為引入的專家分別打了標籤,比如所屬的國家或地區、有何專長、熟悉的語言、收費標準、有無服務過中國客戶等等,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反應和實現精準匹配。」另外,中心也形成了許多工作的模板,例如專家的篩選標準、入庫程序、法律查明申請、流程的跟蹤管理、質量的管控等等,通過流程管理來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調解逾千宗案 成功率近40%
在疫情期間,法律查明服務的新模式幫助深圳一家企業快速解決了醫療物資快速出口的程序。去年疫情在境外迅速蔓延,深圳這家企業出口物資到中東,需要了解當地國家有關醫療物資的合規要求和法律規定。肖璟翊介紹,這個案例從委託到完成,僅用了三天時間。 「我們中心的專家庫發揮了作用,正是因為前期數據庫的完善,可以做到迅速匹配。」
據悉,中心法律查明所涉及的法律領域包括了合同法、公司法、稅法、海商法和仲裁法等。從2020年4月份開始正式受案以來,共經手處理了案件超過1,000宗。調解成功率接近40%,總涉案金額逾億元(人民幣,下同)。
涉港糾紛可實現港法港仲裁
「企業『走出去』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規體系。香港是很多企業『走出去』的第一站,也是一個連接中外的橋樑。所以很多企業跨境首先就要了解香港的法律。藍海中心引入了大量香港籍法律專家。」藍海中心的香港籍專家施俊侃表示,法律查明庫的香港籍專家共214位,佔比超過10%。中心共有118名調解員,其中香港籍調解員10位。因為地緣關係,涉港的法律案件也佔了中心業務的很大比例。「香港專家在藍海中心的國際化水平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促進跨境貿易,大灣區已經嘗試了港企適用港法。施俊侃解釋,香港很多企業來內地設立企業法人,但是實際控制的是香港公司。公司同時又註冊了內地法人機構。但他熟悉的始終是香港法律。按照內地剛剛通過的《前海條例》,企業糾紛調解可以選擇適用它所熟悉的法律。「這就意味着在前海註冊的1萬多家港企都可以選擇適用香港法律。鄭若驊司長也在大力推動大灣區實現港資港法港仲裁。在這個方面,香港專家將直接適用香港法律在內地進行糾紛調解。這對於涉港的糾紛解決是一個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