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驚天動地的事 做默默無聞的人」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共中央首次向710多萬名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香港文匯報尋訪這些黨齡已滿或超過五十年的老黨員,陸續推出他們不忘初心跟黨走的故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哎呀!我這輩子只幹過兩件事,一是參加核爆試驗,二是參加核(燃料)製造,為了祖國,把青春都奉獻了。所以我總想寫點什麼,讓子孫後代都知道我幹過什麼,把這紅色基因傳下去。」安徽省合肥市經開區蓮花社區居民、今年73歲的于寶良說,過去不管怎麼苦,只要是為了黨和國家幹事,都無怨無悔。他把自己的著作《歲月如歌--羅布泊紀事》重新整理,今年印刷成書,為了紀念那些因受到核輻射、已經去世的眾多戰友、工友,同時也是為了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
于寶良出生於河北,1968年上完高中應招成為特種技術兵。直到完成新兵訓練後,他被派往有着「死亡之海」之稱的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才知道自己加入的是國家核試驗部隊。于寶良親身參與了中國四次核爆炸試驗。1969年,也就是入伍的第二年,他便立功入黨。在羅布泊駐守3年之後,于寶良又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轉業到四川從事核燃料生產工作。1994年,于寶良又被調入821合肥轉民基地(合肥紡織纖維總廠)任廠辦主任。
發揮餘熱給年輕黨員講課
退休至今,他仍在發揮餘熱,擔任安徽省合肥市精神文明辦監督員,不僅協助居委會處理協調鄰里關係,還給年輕黨員上黨課、講黨史。因為曾從事多年特殊性質的工作,于寶良說:「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默默無聞的人,一直是他跟戰友、工友們多年來的座右銘。」
風沙大用水難生活條件苦
于寶良回憶,初到羅布泊基地,「感覺就像是到了月球上一樣,上無鳥下無草」,從直升飛機上往下看,常常映入眼簾的就是纍纍白骨和枯死的胡楊木。于寶良在羅布泊試驗場擔任警衛連文書。「我們這個基地平時駐守總共有200多人,一旦有試驗任務之後,各單位人員匯集,就會來成千上萬人」,他說,在基地大家都是「吃苦水、住帳篷」。于寶良對在羅布泊日常生活最深的印象,一是風沙大,一颳風,對面的人臉都看不清;二是水資源特別緊張,離基地250華里的孔雀河的水不能喝,喝了連拉(肚子)7天,如果抗不過去人就病死了。日常飲用水都是從700華里以外的甘草泉用罐裝車拉回來,人均一天一盆水,洗完臉後洗腳、洗衣服,一年難得洗上一次澡。
身體未康復即參與核試驗
「平時訓練特別苦,我在1968年的10月份就病倒了,體溫40度高燒不退」,于寶良說,他被轉入馬蘭基地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雖然當時身體還沒完全康復,但得知當年的12月份要進行中國第八次核爆試驗,他從醫院「偷偷跑了回去」。參加完自己經歷的第一次核試驗,于寶良表現良好,申請入黨。「我們當時入黨要經過兩關,一是群眾(非黨員戰友)同不同意,二是黨支部同不同意。」他自豪地說,自己在連隊當文化教員,為戰友們辦了不少事,所以沒有一個人反對。1969年3月7日,于寶良光榮入黨。入黨後,他特別激動,立即就給家人和同學寫信報喜。他說:「我爸爸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抗美援朝,叔叔、舅舅也都是黨員。所以我們家對這方面也有要求。能入黨代表你在部隊幹得好,進步了,全家都感覺很光榮。」于寶良是他這一代兄弟四人當中第一位黨員。
黨員帶頭什麼任務都能完成
「班有黨員,排有(黨)小組,連有(黨)支部,只要黨員發揮先鋒作用,一帶頭什麼任務都能完成,什麼苦都能吃」,于寶良說,入黨後思想境界更高了,「很多任務都是先動員黨員,苦不是苦,為國家作出犧牲,是應盡的工作」。在羅布泊服役3年,于寶良參加了中國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核武器空爆試驗和一次核武器地下爆炸試驗。他憶述,有的黨員戰友看到核爆試驗時放入的完好汽車、棉花等樣品時,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時全國物資匱乏,他們甚至要求把自己放進去替代這些樣品。
由於當時防護條件差,「我的很多戰友、工友都因核輻射患病」,于寶良說,他算非常幸運的了,但也有一本因患放射性白內障的殘疾軍人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