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琴台客聚】敬請「非粗口」

2021-04-26

潘國森

過去十年,香港由經濟城市劇變為政治城市,動亂頻仍、發展停滯、民生疲憊。香港原地踏步、甚至大幅退步,橫向與中國內地比較,縱向與2012年各種暴亂之前比較,差別都非常明顯。許多過去趾高氣揚的香港人,已經陸續失去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中國內地同胞跟前的超凡優越感。

2014年非法「佔中」、「雨傘革命」之後,暴徒的劣行惡化,《香港國安法》出台後暴力方才收斂絕跡。說到亂後重建,除了潘某人常說要治理整頓「政教法學媒」這亂港五棍之外,還得要對年輕暴民和支持各種非法破壞的年輕人好好地「再教育」。

「和理非」或「和理非非」是新的政治潮語,指「和平」、「理性」、「非暴力」,還有可有可無的「非粗口」。經歷多次動盪,有了「反政府」的黃營和「親政府」的藍營相對立。許多守法良民雖不以「藍絲」自居,但是在那些受到「政教法學媒」五棍蠱惑的「黃絲」眼中,真可說是「不共戴天」了。

前小學教員林慧思,實是讓香港成為中國「粗口之都」的元兇首惡。她支持邪教法輪功,2013年在香港旺角區鬧市惡意辱罵執法警員,並涉嫌「阻差辦公」。後來得到天主教香港教區的高層包庇,拖拖拉拉幾年才肯辭去教席。事後,香港年輕一代公開以粵語粗口罵人,或僅僅日常交談,風氣日烈。

現時,不單止「我老人家」受不了,同是「六零後」許多所謂「廢老」見到小孩無意識「爆粗」,都感嘆世界變了!平日在交通工具、餐廳食肆、大學校園,見慣年輕男女粗口橫飛,旁若無人。這些「廢青」會不會一日不講粗口,就會口腔潰瘍?

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曾與許多裝修師傅共事,即是俗稱的「三行佬」,他們平日少不免多用粵語粗口交談,亦不涉惡意。有一年輕女同事遇上師傅粗口橫飛,總是禮貌地回一句:「唔好講粗口。」「唔好」即是「不要」。講粗口這回事,本來對女性不敬和無禮。今天香港成為「粗口之都」,一大原因是妙齡女郎都接受身邊的男同學、男同事、男性朋友每三數句話就要加一兩個粵語粗口詞;另一大原因是穿上「OL」(Office Lady)服的白領麗人講粵語粗口的能力,甚至遠勝過我們「六零後」的「廢老」。

如果將香港全面「粗口化」歸罪於林慧思和背後「盲撐」她的天主教香港教區,未必百分之百公允。社會已有年輕人狂罵粗口的風氣,再加教會「盲撐」,無非是「風乘火勢」而已。誰是風、誰是火,都無法說得清。

香港「粗口之都」有大量參與或同情過去一連串「革命」(由「雨傘」、「魚蛋」到「時代」)的「港娃」是「講粗口能嘴」。我們「廢老」一代即使願意與他們「廢青」一代對話,結果在意見不合、不歡而散之前,十有八九都是「廢青」先爆粗,然後對「廢老」喝道:「X你老母!」就如同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落區」與市民對話,一個中學生模樣的男孩沒有什麼高見,最後還是以一句「X你老母」作結,然後揚長而去。

年輕人對社會有諸多不滿,恒常埋怨成年人不肯聆聽。但是你們可以先行「非粗口」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