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最憶起士林

2021-05-07

何冀平

一位名伶和總統的侍衛長同在一家酒樓吃飯,名伶臨走時吩咐,給總統府一桌添兩個菜,說是他送的。這個情節,出現在我寫的民國時期的一個劇本裏。觀者驚訝,為什麼我(當時尚年輕)會知道這些幾十年前酬酢場上的交往?

這要從起士林說起。起士林是天津一間有名的西餐館,舊時的天津是富商和租界集中的地方,對於吃很講究。起士林在北京沒有分店,分店開在北戴河,每年夏天去避暑,是家人最喜愛的去處。老東安市場的東南角有一間「吉士林」,據說是一個東北軍閥的司機開的,店名諧音「起士林」,是為了混淆視聽,借名店的名氣。巧的是這間餐廳隔壁,就是中央美術學院和協和醫院,這裏幾乎成了醫生和美術家們的飯堂,一來二去有了名氣,北京人喜歡去這家吃西餐了,也就不理會是不是正宗「起士林」了。

像港式西餐一樣,吉士林名義上做的是英、法、俄式菜,其實是改良版的北京西餐。蘋果烤鴨、高加索餃子湯都費工夫,中國人吃不慣,魚子醬太高價,一般人吃不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式貨源或禁運或短缺,必得走「中國化西餐」路線。

炸豬排、炸大蝦、奶油雜伴、奶油烤魚、罐燜牛肉、紅菜湯、奶油湯,西餐中做,味道濃、油多、量大,合中國人胃口。童年的我最喜歡俄式小吃拼盤,裏面有七八種小菜,每樣一點點,最喜歡酸酸甜甜的小排,不喜歡鹹的鯷魚。沙律是西餐必有的,在我的記憶中也最清晰,平日會自己做來吃,總覺得沒有童年的味道。近日見到香港一家羅宋湯專門店,新菜俄式土豆沙律,馬上進去點了一客,價錢不算便宜,但十分失望。諸以為俄式沙律土豆必不可少,土豆沙律只是俄式沙律中的一種,更多的沙律不放土豆,也不放沙律醬,是佐以橄欖油蘋果醋的蔬果。

兒時,去吉士林吃西餐是最開心的事,一踏上那棕黑色一踏一顫的木地板,就開始興奮,不僅有火焰冰淇淋,還有小朋友,常會遇見長輩們的熟人和他們的下一代。

午餐時會見到協和醫院的林巧雅醫生,她通常坐在靠窗一個固定的位置,一個人靜靜地,慢慢的優雅地小口吃,邊享受、邊紓緩緊張的手術情緒。再有就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和畫家們,他們都是性情中人,吃得高興,說不定還給餐館老闆畫兩筆。每次埋單,外婆都會給相識的,或者不太熟但認識的鄰桌,添個菜或甜品,以示友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