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盧寵茂倡因疫而生的跨境電子病歷經驗延續並擴至深圳

2021-05-14
●港大深圳醫院「在粵患者複診特別支援計劃」。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港大深圳醫院「在粵患者複診特別支援計劃」。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郭若溪 深圳報道)5月13日,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開幕,如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通、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安居樂業成為深圳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深圳市政協委員、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聯合市政協委員魏民新建議,在香港「在粵患者複診特別支援計劃」(以下簡稱「支援計劃」)中跨境電子病歷經驗「過河」的基礎上,與香港特區政府商討延續並擴大至深圳。待「深圳通」完成升級成熟後,試行聯通香港、澳門,實現「灣區通」,為大灣區醫療融通融合提供便利條件,為今後建立全國醫療大數據體系提供示範。

盧寵茂此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就前瞻性提出希望疫情的發生能成為大灣區公共壎肮F策一體化的催化劑,促進灣區健康共建共享,引起廣泛關注。他13日再次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強調,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雖有「一國兩制」的優勢,但確實也有三個關口的阻力存在,要真的做到大灣區融合,醫療融合領域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個要素都需要互通,「我們要能夠令不論在大灣區的哪個地方,都能享受到同質化或者一體化的服務,醫療信息互通就可以很好的幫助病人做到順暢的信息傳遞,可以真正的對灣區的醫療同質化有一個最大的支持作用。」

盧寵茂指出,「支援計劃」雖然是因疫情而產生的特殊情況,仍使得深港兩地首次實現了病歷互通,極大方便了跨境醫療,提升質量安全,體現了新型個人健康醫療信息共享管理機制的優越性,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的里程碑之一。截至5月9日,已有15,199人申請,港大深圳醫院接診14,473人次。借助「醫健通」首次實現跨境醫療病歷互通,初步嘗試粵港醫療互聯互通。

打破信息數據分散格局實現互通

盧寵茂認為,建立大灣區個人健康醫療信息共享系統(「灣區通」)將在技術和理念上建立創新的大灣區醫療融合新生態。信息共享互通有助避免重複檢查,控制過度醫療,減低醫療費用,有助雙向轉診,加快分級醫療推進。 

他認為,目前中國健康大數據體系尚未有成熟有效設計架構,內地醫療健康數據分散在各類醫療、保險、公共壎芴鷚c,機構間信息融通動力不足,整合技術人力和時間成本巨大,經過多年大量人力物力融通努力,見效甚微。個人對個人健康信息無法控制,信息安全未能得到相應法律和技術保護,大灣區醫療急切呼喚建立新型信息共享平台。平台須將個人信息所有權交還給個人,利用雲平台技術,通過授權,相應簽約機構或主體可以使用個人信息,打破信息數據分散格局,用較低成本在雲平台實現互聯互通。

制定法律使「灣區通」有法可依

盧寵茂坦言,理解在國內目前的醫療體制下,「灣區通」推進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阻力,但重複檢查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最重要是對病人的健康是有影響的。「我經常覺得,越是困難的事情,越要去做。因為這個從病人的角度來看是好的,就應去做。」

盧寵茂強調,根據全國人大正在制定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原則,制定《示範區個人健康醫療信息管理辦法》,使得今後「灣區通」有法可依,明確各方職責、權利,規範系統建設中的信息採集、使用行為,規範數據「脫敏」標準,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灣區通」還應像香港「醫健通」一樣,設立病人簽署同意書的部分,醫院要查看,就必須要得到病人的同意,做好隱私保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