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提多項建議措施堵漏 教界指助挽回公眾信心
今年文憑試進入尾聲,由於考試成績關乎升學前途,考核模式、試題種類與內容設定,均直接影響老師教學傾向與學生學習態度。去年文憑試歷史科一道日本侵華「利大於弊」的冷血試題,警醒學界重新審視考評這支「教學指揮棒」,作為讓香港教育撥亂反正的關鍵一步。就改善文憑試擬卷機制及優化核心科考評,教育局早前提出多項建議和措施,包括加強考試審題與課程聯繫,增設擬卷過程匯報及仲裁機制,期望堵塞漏洞,避免再有「黃考官」透過試題滲透偏頗不當的政治訊息與價值觀。有教育界中人認為,新措施將有助挽回公眾對考評信心,而多個科目減少考卷數目更可釋放學生學習空間,從「指揮棒」入手改革,更全面理順本港教學生態。●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黃師」「黃教材」肆虐多年,令香港教育持續被別有用心者政治化,而公開考試更大規模牽動日常教學,改革需求同樣迫切。其中,文憑試通識科多年來偏重政治題,被視為科目「異化」的其中一重要因素,歷史科此前發生的冷血試題事件,更被指會鼓勵師生從「利」「弊」的功利角度來理解大規模屠殺與侵略戰爭,嚴重扭曲下一代的價值觀。
刻意鑽空子 借試題宣歪論
教育局的專責小組其後公布調查結果,不點名批評曾聲稱「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的前考評局歷史科評核發展經理楊穎宇,在考試擬題過程中多次違規的八宗罪,包括架空試卷主席,自行跟擬題員參與準備會議;在公共場所開會違反保密要求且沒有留下記錄;扣起處理敏感事宜指引沒有向審題委員會提供;擅自決定不接納審題和校對員對冷血試題提出的關鍵意見等,說明涉事者刻意在制度中鑽空子,圖借試題傳播偏頗價值觀的問題,極需重視(見另稿)。
連串問題令社會對考試機制抱有質疑,在各界關注下今年通識及歷史試題似暫時回復正常,惟公眾對考評局信心仍未完全恢復。為加強審題把關,專責小組遂提出共八點建議,包括強調集體負責、集體簽署,避免上述「一言堂」情況再次發生;優化審題委員會成員的提名程序,包括委任教育局的課程人員擔任當然委員;設立新的匯報渠道,讓審題委員會成員在整個擬卷過程的回饋意見,送交一位或多位考評局的指定高層人員等。
組「仲裁委員會」處理擬卷爭議
考評局早前已採納這些建議,包括邀請教育局課程專家加入審題委員會,務求課程和考評宗旨能保持一致,還會建立由考評局高層、課程發展議會和教育局代表組成的「仲裁委員會」,處理擬卷過程中出現但考評局內部審議時未能解決的爭議,預計所有新措施會於兩年內落實。
同時,為回應教界多年訴求,教育局早前落實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當中涉及多項考評改革,如中文科就將四卷合併為兩卷,說話能力的評估融入校本評核「閱讀匯報」內;英文科重新檢視校本評核和寫作卷;即將取代通識科的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亦已先後落實將評級簡化為「達標/不達標」,取消獨立專題探究的校本評核及卷二延伸回應題,多方面減輕考生的應試負擔。
張民炳:助減學生應試壓力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這些措施有助挽回社會對公開試的信心,而多個科目考評均已拆牆鬆綁,大大有助減輕學生的應試壓力,相信可為學生釋放更多學習空間。「只計通識一科,六大單元從香港社會到整個世界,課題了無邊際,所造成的備試壓力一直為人咎病。」
惟他同時表示,以往通識考評的另一項問題在於考題政治化,「假如命題仍是以政治為主,美化或抹黑個別政治人與事,始終有可能誤導學生。」他強調,教育局未來仍要持續關注新科目的出題情況,避免同類問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