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河調」迷蹤

2021-05-23

我在1993年跟黃少俠老師學唱《還琴記》(譚惜萍撰曲),第一次遇上「河調慢板」一詞,對於它無論上句或下句,在一句中混合子喉和平喉的唱法覺得很特別,曾經花了點時間去尋找它的歷史,可惜找到的都是介紹它的唱式,對於它的來源只有簡單的幾句闡明,尋源的計劃只好作罷。直至上月,在一次會議堙A有與會者建議把「薛腔」名曲《玉梨魂》堛滿u河調」改作「合(音河)調」,觸動我再次為「河調」尋源的興致。

雖然一如上次,有關「河調」的文字資料不多,但發現一篇十分有用的論文:《從粵樂史看〈八大曲〉︰戲曲清唱、珠江河調、廣東漢劇》,作者是新加坡大學容世誠教授。在他的論文堙A第二節題為「八大曲與珠江河調」,是我看過有關「河調」最詳盡的論述。此外,還找到數篇回應容教授的論文的文章,包括:《〈粵韻u沉〉雜議(之四)--羊城玩家》、《〈粵韻u沉〉雜議(之五續完)--尾聲》、《〈粵韻尋源.雜議〉之「河調」(四)》、《〈粵韻u沉〉雜議》之「特殊性」(上)及《〈粵韻u沉〉雜議》之「特殊性」(下)。上述文章均已上網,大家有興趣看原文,可自行搜尋。由於手上沒有容世誠教授所用的參考書籍,日後引文如無說明出處,便是摘自容教授的大作。

何謂「河調」?在廣東粵劇網有一條簡單的闡釋:「梆子腔中的一種派生唱法,又稱『合調』。它源於河上歌姬所唱之調,故稱河調。其板式與梆子並無差異,只是在句、頓落音與行腔方面稍作改動,即一、二頓用女腔,三、四頓用男腔來唱而已。傳統曲目《曹福登仙》是武生河調唱法,《寶玉怨婚》是小生河調唱法。」

「河調」自清初到乾隆年間珠江花舫的歌姬自由發揮演唱內容和語言;到乾隆之後,出現「琵琶仔」接受演唱訓練,演變至同治、光緒年間統一歌風,經歷幾達300年,豈是三言兩語可概括言之;遺憾的是由於資料匱乏,其歷史一直成為粵曲史上近乎「空白」的一章。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