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港應創新領航 發揮建設大灣區作用

2021-05-29

蔡冠深 博士 全國政協常委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

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本地立法全面完成,成為香港正本清源、重新出發的里程碑。東方之珠風雨過後,正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彰顯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有機結合。而這一順暢專業的立法進程,展現出特區行政與立法機關良性互動的新氣象,令人對未來特區民主質量和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有了新的期許。為此筆者謹就香港如何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更加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提出一些建議。

「十四五」規劃是在國際形勢出現百年未見大變局下制訂的,且國務院還進一步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這是繼《「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之後,中央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在制定五年規劃的時候同步制定十五年遠景規劃,體現出中國已經踏入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全新階段。這一遠景規劃,決定了中國未來15年乃至30年的發展格局,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走向,香港必須充分把握,才能知所進退,持續發展。

為此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一、比照歐盟,加快銜接;二、科教引領,共創共建,是最急需突破的兩大課題,也是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及傳統優勢,創新領航,服務國家的重要舞台。

比照歐盟 加快銜接

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筆者提案強調對標歐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的重要抓手。從1952年開始,經過不懈努力,歐盟實現了不同主權國家之間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達到世界上區域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最高水平。相比於一國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人員往來便利,還遠遠不如由近30個不同國家組合的歐盟。這當中的差距,恰恰是我們提升的巨大空間。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歲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上,強調粵港澳要全面推動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深化大灣區建設指出了清晰的方向。而歐盟融合的經驗,正是由點到面、先易後難、從具體實踐到法律制度,通過大量的容錯試驗和不斷完善,最終建立了成熟發達的共同市場。

因此,香港作為大灣區內與國際法規、營商環境最為接軌的地區,同時也是對北上參與國家建設及生活,享受國民待遇有強烈需求的地區,理所當然地可以在推動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尤其是在金融、科研、人員和信息流通等領域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為,對標歐盟先進經驗,引領並推動改革。

科教引領 共創共建

「十四五」規劃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金融實力名列前茅,理當承擔起科技強國排頭兵的責任。

在全球科技創新較量中,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國家經濟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將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直接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港澳元素較為突出的科技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設施等項目。這將給大灣區科創生態圈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實現科技創新的「大灣區模式」。

香港近年來的本地研發總投入,在國家鼓勵下急劇增加超過6成。初創企業數目6年來增加2倍,至2020年約3,360家,並培育出多家獨角獸企業。香港還是全球世界級學府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十位中國兩院院士和一大批外來高端科研人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實力強大。

然而,要建成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圈,發揮好深圳河兩岸的不同優勢,香港需要主動作為。我們看到廣東方面動作很快,僅為發展生物科技,廣東已通過簡化進出口手續,向港澳開放1萬多台大型科學儀器。華南超級電子計算機的對港開放應用,也令香港的研究項目,快速獲得了成果 。

在吸引人才方面,廣東全面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引進近9,000名境外創新人才。香港方面的應對,是於今年推出為期5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動用20億港元,匯聚更多海外精英。這種人才的良性競爭,對整個大灣區和國家的發展無疑都有正面作用。

設立粵港澳創新聯席會議機制

然而,迄今為止的進展還是遠遠不足夠的。因此:

一、大灣區的創新和創科合作要有大胸懷、大決心和創新思維,要立足國家未來50年發展的趨勢布局。香港宜積極向國家建議成立一個由科技部牽頭,港澳辦輔助,三地政府及相關科教部門首腦參與、跨越三地的創新聯席會議機制,令大灣區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3種不同法律和貨幣體系的優勢充分發揮,劣勢得以彌補,進而發揮出大灣區創新以及產學研發展的整體效益。

二、香港孕育了不少科研成果,內地一批機械人、人工智能和資訊科技等新興領域的領軍企業,創辦人或團隊均源於香港的大學。如何善用香港這片科技創新的優良土壤,培育出豐碩的科研成果,粵港澳創新創科大灣區將擔當重要角色。同時也應當看到,截至2020年底,廣東全省共有5.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絕大多數集中在珠三角9市,已成為推動港澳創新要素向珠三角尤其是深圳流動的重要因素。香港應攜手深圳加快建設擴大版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在其周邊大力發展港青初創孵化企業及創科企業。另在香港設立產權法律學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仲裁中心和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提升大灣區科研成果對接轉化效率。

三、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西交匯,人員、資金和信息流通遠比內地寬鬆。建議讓香港高校牽頭,聯合深圳和廣州科研機構申辦更多的國家實驗室,進一步發揮香港高校的科研實力和聚集國際頂尖人才的優勢,發放大灣區人才綠卡,為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國科研注入新生力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