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攸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泉州市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九龍東分會副會長曾瑋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發揮政協橋樑之責,為港青融入國家發展循循善誘、穩步推進,為家鄉人才建設推陳出新、建言獻策。●文/聶楊錚
疫情持續已久,曾瑋然感慨目前的穩定勢頭得來不易,他呼籲市民不要「只見樹木,見不到樹林」,現時全球已注射新冠疫苗的數量超過18億劑,其安全性可見一斑,他表示會於接下來的社群服務工作中做好宣傳解釋,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客觀理性的思考,配合政府防疫,積極接種疫苗。
全面資訊助青年融入灣區
曾瑋然從讀書期間便開始修讀社會工作,對當下同鄉社團深入社區工作,服務鄉親頗具心得,他說道,「團結鄉親、服務社群絕非一朝一夕,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去做。」
尤其在推動青年發展方面,更需要耐心、恒心與決心。助力青年了解當下國家真實的發展情況,是他接下來從事青年工作的重心所在,他表示,回歸24年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穩步上升,而大多數香港青年並不了解成功發展背後的真正所依所恃。以全球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戰為例,內地快速高效的疫情防控舉世矚目,經濟快速反彈;同時,中央政府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在此新格局下,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青年完全可以搭乘國家發展的快車,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
「為鼓勵和支持港青投身大灣區尋找更多發展機遇,青年們可以看到香港政府推出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卻鮮少有平台可以關注到內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有見及此,曾瑋然建議,未來可以開拓多些平台,諮詢介紹內地的發展及文化,如創新科技、生物醫藥等各行各業的機遇,讓青年可以在全方位了解內地發展優勢的情況下,進行準確的自我規劃與定位,從而以己之長,投身灣區。
借鑒獅城為家鄉留住人才
在助港青共享國家紅利的同時,曾瑋然亦積極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關注到泉州市高素質人才外流問題嚴重,而多年在外求學的經歷令他對核心人才隊伍的建設有着自己獨到的觀察與思考。「新加坡與福建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其華人文化更是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因此,當地的人才政策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他建議,可先從理解人才自身心態和企業經營理念的差異,再參考新加坡的例子找到適合泉州的政策對症下藥。
現時內地企業大多不重視員工的薪酬福利,將「人力資源」和「人力成本」混淆,誤以為投放在員工身上的資源越少、越省錢就越好,薪金水平持續偏低。因此,他建議,泉州市可參考新加坡政府做法,重視僱主和勞工之間的協調,推出相關法規監管及保障員工的薪酬和福利,自然能留住更多的人才。其次,和過去的體力勞動不同,知識性經濟所需的核心人才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長於知識學習和邏輯思維,除了薪金和職位以外,他們對個人成就有較大的追求,更重視工作與提高自身的互動性。但內地多數企業不注重對員工心態的了解,缺乏針對不同工作性質的激勵措施,很多員工因此對自己的工作失去動力,也不願意在本地企業就業。他建議,企業可與當地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強合作,推出高階技能進修課程及人員進修基金,吸引及挽留人才。此外,泉州的企業結構大多比較單一,雖然便於管理,但無助本地人才發展事業。同時,多數的企業依舊沿用傳統的營運模式,由管理層決策主導,人才少有參與項目的發展和營運,缺少發揮才能和創意的機會,自然無法吸引人才。反觀新加坡的社會環境多元化,跨國企業眾多,當地政府亦會不時按項目類型和政策需要徵召不同的人才,令人才更有可能地流動到不同的項目吸取經驗、提升自身價值。
無論是香港還是灣區其他10個城市,他期待看到更多跨地域的企業合作項目,更好的吸納並運用知識型人才,為家鄉帶來更多機遇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