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6-08] 峴港印象
——「獅子星」號南中國海上之行 何亮亮
我們乘坐的超級郵輪「獅子星」號星期日傍晚從香港的尖沙咀碼頭出發,開始了四日的航程。此行將經停海南島的三亞和越南的峴港,再折返香港。
星期一上午,「獅子星」到達三亞。三亞是海南島也是中國最南端的城市,因為是天涯海角的所在而出名。三亞和老撾首都萬象、印度名城孟買和阿曼酋長國都處於同一緯度,氣候的炎熱是可想而知的。三亞港不是深水港,郵輪旅客要轉乘「獅子星」自備的駁船到港口。果然,一上岸就能感到灼熱的陽光,而現在還不是最熱的時候。
郵輪在晚間啟航,往西南方向行駛,南海依舊是那麼平靜,碧波萬頃,時有輪船或集裝箱貨輪經過,顯然這是繁忙的航道。
一宿安眠。早晨醒來,聽到窗外的動靜,打開窗廉,原來郵輪已經停在峴港港口了。峴港是著名良港,真是名不虛傳,和香港的維多利亞港一樣,超級郵輪可以直接停泊。
峴港這個名字,對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包括順化、芽莊、邊和、西原和西貢(今胡志明市)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地名,越戰時都在新聞報道中頻頻出現。峴港的出名,是由於美軍一九六五年三月八日在此登陸,揭開了美軍全面參加越戰的序幕。首批在峴港上岸的美軍三千五百餘人,是美軍仁川戰役後又一次大規模登陸。登陸後,美軍在此建立了大型海陸空聯合軍事基地,時間長達十年。「獅子星」號泊船的港口,當年正是美軍基地的一部分,現在這個港口一部分是越南海軍的軍事基地,我們在從港口進城的路上,可以看到正在晨操的海軍士兵,可以看到停泊在軍港的越南海軍小型船隻,艦艇都顯得陳舊。越南海軍兵力約四萬人,三軍全部軍費約十億美元,雖然從美軍接收了二艘驅逐艦和七十艘其他軍艦,但是並沒有因此成為海軍大國,因為還不具備海軍大國的經濟基礎。
峴港(DaNang)曾經有一個法國名字土倫(Toulon),法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將峴港其租界,改稱土倫,直到一九五四年法國從印度支那撤退之後,才重稱峴港。
在峴港待了不到一天,在各處走馬看花,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文化和經濟的影響。越南歷史上和中國關係極為密切,是漢字和筷子文化圈的國家,比起同屬這一圈子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儘管經歷了法國的統治、越戰和一度奉行的反華政策,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在峴港看到的佛教寺廟,都還保留著漢字;如果說這還是歷史遺蹟的話,分別用簡體字和繁體字作招牌的企業,就說明是中國大陸投資的企業和台資企業。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資本、貨幣、貨物和管理,以及海外越南人的投資,是越南經濟對外開放的主要動力。人民幣在峴港以及越南其他地方,和美元、港幣一樣通用,很受歡迎。峴港的金舖裏出售的金飾,多用漢字刻著「囍」、「富貴」等字樣。街頭的自行車、摩托車多為中國產品。更意外的是,導遊H先生告訴我,峴港最新、最漂亮的大橋,是中國援建的,作為峴港解放二十五周年的紀念。當地老百姓對中國經濟發展、香港和台灣的繁榮和富裕都十分羨慕。
峴港雖然是越南對外開放的港口,解放前經濟就比較發達,但是現在一般職工的月收入折合港幣約二、三百元,市民的衣著都比較儉樸,看得出生活水平尚低,物價也非常便宜。H先生說,包產到戶之後,越南的糧食問題完全解決了,大米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因此人民都有飯吃,只是收入低,因此外資的投入非常重要。此外,越南一直保持著和中國一樣的節日和農曆,春節是全國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祭拜祖先、端午節吃粽子等習俗也和中國無異。越南語的政治經濟地理辭彙多來自中文,發音則近粵語。峴港街頭多標語,有一個標語,我讀了一次就猜出其意:「紀念峴港解放二十六周年」。
峴港附近的會安城(HoiAn)在十五世紀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吸引了中國、日本、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是當年中國移民和商人到越南的中轉之地。當地保存了眾多中國會館和寺廟,如規模很大的福建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廣(州)肇(慶)會館以及陳家祠、關帝廟,成為寶貴的文化遺址。會安的中國海灘則馳名遐邇。可惜時間不夠,未能前往一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