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0-12] 文匯社評:創造新職位須使失業者受惠

 針對市民最關注的失業問題,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政府增創三萬多個臨時職位,以及展開基建提供四萬個就業機會的措施。這體現了政府重視民意,關心民困,在施政上反應靈敏和嚴謹踏實。

 香港面臨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失業率不斷攀升,失業人士已達十七萬人。失業是最嚴重的民困,失業人士家計堪虞,甚至手停口停,同時在精神上承受巨大痛苦和壓力,真正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最近的多次民意調查都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民認為紓緩失業壓力是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施政報告充分了解到市民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主要透過推動教育、環保、醫療衛生和兩個前市政局的文康設施工程,以及投資六千億元推進大規模基建,以期在短期和中期共創造七萬多個職位,紓解這個最嚴重的民困。有人把紓解民困理解為只有政府向大家派錢一個辦法,並且派得越多越好,這是錯誤的,是把「大鍋飯」的想法套到紓解民困問題上了。

 政府增創職位的措施不僅及時回應了市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而且作風嚴謹踏實。三萬多個臨時職位,是設法在符合長遠發展要求的前提下,經過政府各部門集思廣益而增添出來的。投資六千億元繼續展開基建而提供四萬多個就業機會,則是為了適應經濟轉型,配合未來發展,特別是為加快與珠三角的經濟合作而採取的重要措施。可見,政府在加快和增加就業機會時,最終是要盡快復甦和繁榮經濟,由充滿活力的私人機構創造更多的職位,這是既務實又前瞻的做法。

 但是,政府創造的有關職位要真正使失業者受惠,還必須注意加強對外判的監管,以及注意提高決策和行政效率。

 在昨天的一個電台節目中,有聽眾向特首提出,這三萬個職位都是低技術的勞工,以往政府通常把這些職位外判,實際是肥了一些判上判公司。本來八、九千元的工資,去到工人手上時,只得三千多元。特首表示,在此方面,政府強烈地感到監管要做得好一些,以確保大家整體的利益。

 的確,政府有責任監管外判工程工人得到合理的工資。本港「判上判」的制度,亦需改善。所謂「判上判」有兩類:一是因為工人專業化,公司欠缺某類工人,遂外判部分工作,此類做法一般正常;二是借牌活動,一間公司承包工程後,又把工程交由牌照級數較低的公司甚至無牌者,從中層層剝削,且工程質量往往無保障。對此,政府有關監管部門,應為合適的分判商進行登記,借此減少層層剝削的分判程序。

 近火須用近水去灌救。政府許多基建,審批程序複雜冗長,往往拖好幾年才可以開工,阻礙政府現時創造就業計劃的落實,使失業工人有「索我於枯魚之肆」之嘆。政府部門應該提高決策和行政效率。現在的部門運作機制,仍然沿襲了七十年代的模式,各部門缺乏溝通,各自為政,拖沓扯皮。落馬洲支線延誤三年和增加二十億成本,就是政府決策機制落後和行政效率低下付出的代價。政府應吸取經驗教訓,加以檢討和改善。

 若政府加強監管外判及提高決策和行政效率,就可保證施政報告增設的新職位真正使失業者受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