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1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0-16] 文匯社評:民族千古功臣張學良永垂不朽

 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先生,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向張學良的親屬發去了唁電,高度評價了張學良先生的歷史功績。唁電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張學良、楊虎城先生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凡是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利益、為祖國的歷史進步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偉大愛國者,都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都將永遠受到國家的稱頌和推崇。「千古功臣」這個讚譽,張學良先生當之無愧。

 一九二八年六月三日,張學良先生的父親張作霖在遼寧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國仇家恨,集於一身。在日寇侵略面前,國內卻出現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局。張學良將軍欲挽救民族於水火之中,他指出:「如欲抵禦外侮,必須保持國內統一。」他衝破國內外的壓力,進行東北易幟,為中國的統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三○年他率東北軍入關,武裝調停了蔣、閻、馮中原大戰,提出口號:「永息內戰,擁護統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他與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同意抗日,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關頭,挽救了危局。當時張學良年僅三十六歲,便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但歷史對他並不公平,張學良遭到了審判並長期軟禁,四九年又被蔣介石脅迫到台灣繼續監禁,長達半世紀。

 到了晚年,一九九○年張學良將軍九秩大壽,舊部呂正操將軍致電祝壽。張將軍選其舊作《謁延平祠》(即鄭成功祠)手書回贈,上書「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在版圖」。九一年,他在紐約會見了李道豫大使和呂正操,對他們說:「大陸與台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這樣長期下去。」其遠見卓識,令人敬佩。他還說:「我願保持這個身份,到那一天會用得上的。」

 「鶴有還巢夢,雲無出岫心」。這是張學良晚年覆信給鄧穎超的兩句詩,表達了他對家鄉之至愛和期待祖國統一的深情。

 愛國主義,一直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也是一個半世紀以來志士仁人為了振興中華前赴後繼的精神動力源泉,亦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愛國主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西安事變時的愛國主義,表現為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爭取民族革命戰爭的勝利。今天的愛國主義,表現為實現國家四個現代化,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愛國者將流芳百世,分裂者則遺臭萬年。

 民族要昌盛,國家要統一,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張學良一生,是力挽狂瀾,推動國家富強,推動統一的一生。他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自由,他顧全大局,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冤屈,但始終樂觀,堅貞不移。他的愛國精神,將永遠存在中國人民心中,鼓舞愛國者奮鬥不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最新調查

 [查看結果]
焦點調查
中國政壇新星

第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