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4] 聊天室:素質教育探析放大圖片
香港大學校園一角
周 天
近年來,媒體上常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作為一對矛盾提出來,強調素質教育,批評應試教育,甚至有的文章,將我們教育工作上出現的一些弊病,一古腦兒派到所謂應試教育帳上,這其實是不免有些「睡不著覺怪床不好」的。
所謂的應試教育,主要是指大學入學統考。素質教育因為是新近提出來的概念,內涵尚不甚定型,仔細觀察報刊上的有關文章,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教育;二是學以致用的動手操作能力。
把動手操作能力歸到素質教育當中,其實是有些勉強的。因為各類學科的動手操作能力的要求,千變萬化,不但文科與理科不同,而且在文科與理科內部,亦標準各異,例如同是文科的考古與中國語文,動手操作的內容,就有如南轅北轍。這當中,有些學科,在大學裡只能解決理論知識問題,另一些學科,則要靠加強實習來解決。況且,現在報刊上指責的應試教育,主要是指大學統考前的中學教育狀況,而素質教育中的動手操作能力這一方面的內涵,則又往往是指大學教育上的問題,驢唇難對馬嘴。我們有些理論爭辯,不但全不講古人所說的「通意後對」,那弄清對方的觀點再辯駁,而且甚至自己先就不講論點的邏輯性,這是一種很不踏實的文風。
再說道德教育問題,這實際上怪不了統考本身,而是一個考什麼的問題。
我們不妨以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來作一個解剖。科舉考的是儒學與史學,儒學實際上包括兩大內涵,一是政治學,主要是指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為官臨民的學問;二是倫理道德學,這就是從儒學的諸道德範疇出發,形成的極嚴謹的道德自律學說,兩者加在一起,概括而言之,就是修、齊、平、治。史學呢,則是在儒學指導下的,包括政治家的道德自律在內的政事實踐過程和歷史檢驗的實錄。這樣一解剖,人們就能恍然大悟,哦,原來科舉制度中的「應試教育」,不但包括了道德教育,而且還包括了所考的理論在歷史上實踐中的全過程的經驗教訓在內。那麼,這裡,問題就真正出現了,為什麼科舉考試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卻反而做不到呢?
所以,我的意見是,不要去責備統考本身,而是要認真研究考什麼的問題。「文革」中取消了大學統考,其結果是腐敗滋長、弊端叢生,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嚴重下降,這段我們自己的剛剛走過去的歷史,是不應該忘記的。
自然,考什麼的問題,又和中學裡學什麼的問題,密切相關,雞生蛋,蛋生雞,一篇短文,難以繼續討論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