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06] 論壇.發揮優勢推動兩地經濟整合
基本法實施時間才五年多,免不了會碰到新的挑戰,其中如何利用「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優勢,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整合,是攸關香港發展出路的重大問題。建議在新的形勢下,兩地政府建立有效的統籌機制,在制定各自發展戰略時兼顧對方利益,並推動商品與服務的自由貿易,以及盡快撤除雙向流動的障礙……
■陳永棋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香港回歸祖國的五年多來,在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香港特區依照《基本法》的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向國際社會提交了一份驕人的成績單。
五年來成績值得肯定
在政制方面,香港保留了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本港一向賴以成功的各種因素,包括健全的法制、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自由經濟體系、高度的言論及新聞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等,均得以保持和加強。港人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了第一屆立法會以及第二屆的特區首長;特區政府今年推行了主要官員問責制,重組政府架構,建立更加高效、強有力的領導機制。
在經濟方面,雖然香港面臨內部結構轉型和外圍環境欠佳的雙重壓力,但本港經濟的基調仍然健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商業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從未受到動搖。許多國際機構高度讚揚香港的經濟自由;今年,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第八年將本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二○○二世界經濟自由年報》亦把香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於九月份發表的《世界投資報告》,更認定香港是亞洲吸收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地方,在全球榜上名列第二。截止至二○○一年六月,共有三千二百三十七家外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七點九,刷新了十一年來的最高紀錄;顯示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充滿信心。
「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反映了《基本法》這一套史無前例的法律,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堅定不移的貫徹。但是,「一國兩制」畢竟是一個創新的理念,並無先例可循;《基本法》實施的時間亦才短短五年,免不了會碰到新的問題,遇到新的挑戰。其中,如何正確認識「一國」和「兩制」的含義,以及妥善處理兩者的關係,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議題。
「一國」與「兩制」不能分割
最近幾年,本港社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人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一國」和「兩制」的關係,過分強調「兩制」而忽略了「一國」,甚至主張「兩制」疏離。在這種心態之下,有些人對《基本法》斷章取義,只想享受權利,而不願意承擔義務;有些人態度保守,認為香港必須偏安一方,與內地保持距離,「井水不犯河水」;更有人杞人憂天,對內地心存偏見,擔心香港會被內地同化,抗拒與內地的融合。
「居港權」事件,以及近期關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爭議就是這樣的例子。《基本法》第一百八十五條明確規定,《基本法》的解釋權歸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居留權」進行解釋,明明是依法辦事,卻有人指責這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干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指出,香港特區必須自行立法,禁止任何破壞國家安全的行動。基於尊重國家行使主權和全面落實《基本法》的精神,本港實責無旁貸,理應訂立法例保障國家安全。但有些人故意誇大負面影響,炮製危言聳聽的輿論。這些做法曲解了「一國兩制」的含義,與《基本法》的精神大相違背。
本人認為,「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一國」和「兩制」是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不能偏廢。香港必須在維持「兩制」、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推進與中國內地的經濟整合和社會聯繫,縮小兩地的差異,這樣才能使「一國」具有真正的含義和實質的內容。
港經濟成就得益於內地開放
港人切勿用被動、消極的心態去理解「一國」。實際上,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和社會整合,既是《基本法》賦予港人的歷史使命,亦符合香港的根本利益。眾所周知,八十年代以來,香港之所以取得輝煌的經濟成就,主要是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所衍生的巨大商機。回歸之後,中央政府為了協助香港的發展和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給予香港特別的優惠政策和多方面的支持。例如,簡化專才赴港手續、開放「香港遊」、以及開展締結「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的磋商等等,這類的例子舉不勝舉。
近水樓台先得月
另一方面,在當前國際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內地經濟一枝獨秀,維持百分之七以上的高速增長;憑藉著豐富的勞動力和其他優勢,中國內地已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內地市場加快了開放的步伐,吸引世界各地的企業進軍中原。今年前八個月,內地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一點六,合同金額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二點四。許多國家,例如新加坡等,都把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作為本國的重要策略。相比之下,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具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在開展兩地經濟合作方面更掌握著主動權,使得香港在中國新一輪的開放和發展浪潮中佔盡先機。由此可見,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社會融合,亦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綜合而言,「一國兩制」給香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賦予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更給香港帶來歷史性的機遇。港人應該深入地理解「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有利條件,發揮《基本法》所賦予的優勢,主動、積極地促進香港和內地的全方位融合。在促進兩地經濟關係方面,本人有幾項具體的建議:
兩地應深化互補空間
其一,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香港與內地的分工關係已經由原先的垂直分工轉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並重,兩地的經貿合作已由互補走向互補與競爭並存,兩地應重新分析各自的比較優勢,締結新型的、更高層次的緊密經貿關係,深化互補空間,提高整體的競爭能力。為此,香港與內地應進一步加強政府層面上的溝通,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統籌兼顧,使雙方在制定各自的發展策略時能考慮對方的利益,藉以發揮整體的效力,推動均衡發展。而當務之急是應加強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協調,以及優化香港與內地的產業分工,減少重複發展和不必要的競爭。
循序漸進發展統一市場
其次,香港與內地應推動商品與服務的自由貿易,循序漸進地發展統一大市場。目前,中央政府正在與香港特區商談「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我認為,應率先在粵、港之間建立密切的經貿關係,作為試點,然後擴展到其他地區。具體的做法可以包括:內地消除貨物進出口的障礙,按照原產地原則,對香港生產和深加工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或較低的關稅;其次是減少對服務貿易的限制,進一步開放香港的金融業、運輸業、電訊業和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公司到內地投資;三是允許在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擁有較大的內銷權。
兩地要盡快實現雙向流動
第三,香港和內地應盡快撤除障礙,實現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長期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活動主要是採單向進行,內地的人員到香港參觀、探親或者進行商務旅遊,均受到嚴格控制;內地的資金亦很難進入香港的金融市場。人流、資金流不暢通,構成了阻礙香港和內地經貿關係深化的瓶頸。為此,香港應結合長遠人口政策的制定,放寬出入境政策的規限,方便內地居民來港投資和消費。例如,可以允許民營企業家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港定居,以及給予內地持有護照的人士免簽證的待遇,等等。另外,中港之間亦應建立資金雙向流動的渠道,為內地企業到香港投資經商提供方便,並且將香港發展成人民幣的境外中心和自由兌換的試點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