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09] 專業人語:環保教育
林光如
「地球日」發起者蓋洛德‧納爾遜曾經驚呼:「來於自然的威脅,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的確如此。長期以來,人類利用各種方式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在肆無忌憚地破壞自身的棲息地。森林減少,土地沙化,江河污染,空氣惡化……。有鑑於此,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青少年的環保教育,著重培養有良好素質的「環保新一代」。比如德國的不少學校就開設了環保課,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孩子們如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法蘭克福的一所小學在每個新生入學時除發給他們一套教科書外,還發給一冊環保記事本。記事本封面一片翠綠,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人們在德國高速公路兩旁見到的景色一樣。扉頁之後的每一頁左上角,都印著精美的風光照:閃著白光的雪山,乾淨發亮的河流,靜謐神秘的月夜,撒腿飛奔的鹿群……編者意在告訴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優美的生活環境。
老師告訴孩子們,這不是供寫字或做作業的練習本,而是環保記事本,只記下與環保有關的事。老師還說,記事本是用廢紙和垃圾生產的「再生紙」製成的,不用耗費大量木材,即不必砍伐寶貴的森林。我每次到德國,都深感德國像一個清潔、美麗的大花園。其所以如此,與他們堅持對青少年進行環保教育大有關係。
香港的各級各類學校,近年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也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均在課外進行。是否可以參考德國的做法開設環保課呢?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