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4] 文匯論壇.政客雖有得手 務實仍為主流放大圖片
區議會選舉反映求穩定求發展的民心趨向沒有改變。
倪 澤
廣大市民都珍惜好不容易出現的社會穩定與經濟復甦趨勢,不希望社會充滿爭論和戾氣,再在泛政治化的道路走下去。區議會投票選舉的結果,愛國愛港候選人繼續受到認同和歡迎。那些打著「民主」招牌欺騙選民的政客,雖也有得手,但其如意算盤總體上未能打響。這說明求穩定求發展的民心趨向,仍然沒有改變。
以「投票為社區、共建樂安居」為主題的第二屆區議會選舉投票昨天舉行。今次區議會選舉是歷史上參選者最多的一次,投票率及投票人數,都刷新了歷屆區議會紀錄,選情也十分激烈。
務實候選人繼續受到歡迎
在這次區選中,各政黨、政團都派出精兵強將參與角逐。一些選區的競爭異常激烈。其中又以民建聯、民主黨的隊伍最龐大,分別達到206人和119人,在81個戰場對壘。
區議會畢竟是地區選舉,選民最主要看候選人服務社區的往績,不受政治氣候變化支配。所以,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大多數長期紮根社區,用真誠和實績服務市民的候選人,繼續受到選民的認同和歡迎。
泛政治化氣氛應盡快扭轉
區議會本質是為社區服務,誰對社區貢獻最大,服務最好,誰就應該當選。但是由於選舉的複雜性,也出現了一些匱乏實績而當選候選人。今次區議會選舉是否「七一效應」的重要指標,受到社會關注。其實,「七一效應」存在兩個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民主派」幾個月來一直將「七一」遊行視為一己寶貴財富,他們在競選策略中,有意吹大政治議題,用爭取「○七特首」、「○八立法會」直選為口號博取選民支持,同時採取「政治明星」助選手法,個別匱乏實績的「民主派」空降候選人當選,也並不奇怪,這說明市民的民主意識還待發展和成熟。
目前,本港社會的泛政治化氣氛,應盡快扭轉。個別「民主派」候選人毫無實績,空降參選,靠泛政治化的策略奪得議席,說明本港社會的民主意識還未成熟,令個別招搖撞騙的政客還有可乘之機。
「七一效應」已朝經濟民生轉化
「七一效應」其中另外一方面是,「七一遊行」的經濟民生效應越來越凸顯,「七一遊行」已經朝經濟民生轉化,朝求穩定求發展的民心趨向轉化。參加「七一遊行」的市民,絕大部分是對經濟衰退和民生困難不滿。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香港克服困難,以及在特區政府努力掌握民意和改善施政的情況下,「七一效應」總體上是朝正面方向發展。今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及投票人數都刷新紀錄,愛國愛港務實候選人普遍受到選民認同和歡迎,便說明「七一效應」並非全部是空洞的政治議題。
區議會以
地區事務
為主導
區議會選舉一向是地區事務主導,選民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能幫助他們改善日常生活的議員。區議會選舉是民建聯和大部分務實候選人的強項,原因是他們做地區工作的歷史悠久、往績豐富。今次「民主派」為了爭奪當選機會,採取聚焦戰術,抽調大量人力物力,集中政治明星到幾個特定的選區,催谷政治迷幻效應,進行圍襲,大喊政治口號。雖然有所得逞,但在總體上,打著「民主」招牌欺騙選民的市場,已經逐漸縮小。
區選是一面鏡子
區選是一面鏡子,不同候選人的政綱、服務往績、個人品格等,在選舉中受到選民監察。市民可以發現很多「民主派」的候選人在服務市民的往績上乏善可陳,他們只會空喊口號,到了選舉則以花言巧語和明星助選效應騙取選票。部分「民主派」候選人,更可謂劣績斑斑,而且有關醜聞只反映「民主派」的冰山一角。今後,隨著廣大選民監察力和鑒別力的提高,他們將面臨被摒棄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