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4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4-06] 戲曲視窗:早期粵劇舞台的軟景

葉世雄

 撰寫這個專欄已有一年。對我來說,寫專欄是溫故知新,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往往會看一些過去沒有接觸過的材料,想一些以往沒有細心思考的問題。但因雜務纏身,往往要在匆忙中完成稿件,只好寫一些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好像今個月底要提交一篇以「粵劇進入現代舞台」命名的論文,工餘的時間全用來做論文的準備工夫,所以在未來數周,這個專欄便只能集中談「粵劇舞台」。

 今次先談「早期粵劇舞台」。早期粵劇舞台是沒有佈景的。舞台中央放置桌椅,桌椅後面坐著「棚面」(樂師),天幕左右懸掛著兩道布門,一度是出場用的,布門上寫著「出將」二字,一道是入場用的,布門上寫著「入相」二字。如果要說明戲中場景所在,會用一張椅子,椅背套上一塊黑布,黑布上放一塊小黑板,用白粉寫「花園」、「城樓」等字樣。

 民國初年,蛇王蘇、蛇仔秋、大牛通、公爺創等人組織的模範班,在一齣戲中的一、二場採用油彩畫景,時人所稱做「改良戲劇」。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軟景」,就是在用帆布做成的大畫幅上畫上城門、花園、宮殿、郊野等場景。這些景片用繩子掛在木軸的滑輪上,由「扯畫」(檢場人員)負責變換場景。整齣戲運用布景始自由李雪芳擔綱的全女班「群芳艷影」和蘇州妹擔綱的全女班「鏡花影」。他們為了與全男班競爭,率先使用可以上下收展的「軟景」和簡單的立體景,例如演出《白蛇傳》的《祭塔》,便出現「雷峰塔」。「立體布景」的出現,是受到「文明戲」的影響,也是粵劇進入現代舞台的前奏。不過,「軟景」至今還未絕跡,很多流動粵劇團仍然會使用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