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0] 古今趣談:中國古代的博彩文化 放大圖片
王邇敦
中國古代的博彩文化是怎麼模樣?當中的因由和進程又是怎樣?一切溯源可從公元前三千多年說起。
六博由下棋開始
中國古代最早的博戲是「六博」,相傳出於夏朝末期的烏曹之手,烏曹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柒的大臣,史書有載:「傳(通「博」),局戲也。六著十二栗也。古者烏曹作傳。」六博,又稱陸博,是一種擲釆行棋角勝的局戲,棋子十二枚,六黑六白,每人六棋相博,故名。
擲具由竹木製成,兩頭尖如箭形,稱為箸,計六枝(刻一畫者為塞,二畫者為白,三畫者為黑,一面不刻)。箸後來也用骨、玉製作,稱為瓊。棋盤稱為局,局分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放「魚」兩隻。博時先擲釆,後行棋,進退攻守,相互脅逼,棋行到處,則入水食魚,每食一魚得二籌,得籌多者為勝。凡投箸或投甇皆稱為博,而不投箸也不投甇,就稱為塞。
至商代,博戲的玩意通常只局限於當時上流社會的階層,並且十分流行。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六博的活動已經普遍於各個階層,當時各諸侯國均好六博,《史記.滑稽列傳》有載:「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而齊國的臨淄,在《戰國策.齊策》記載道:「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踘者;臨淄之途,車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後來到秦漢時期,博戲已演變成「戲而取人財」的賭博活動了,相傳,文帝時安陵人許博呂曾發明一種六博致勝的口訣,連「三輔兒童皆誦之」。而顏師古對當時的「搏戲」作出了解釋:「搏作博,六博也,館也,意錢之屑也,皆戲而賭取財物。」表示當時的人普遍藉著博戲以斂取別人的財物,也可反映出當時人會因賭博而致富,也有因賭博而傾家蕩產。
三國、魏晉、六朝時期,社會充斥著放達、豪邁的氣氛,更加速了博戲的發展,甚至在民間也將博戲簡單化,只以幾枚銅錢、石子也可以作為博戲的用具,因而形成了當時「女勤作業,而士多自閑」的社會境況。
麻將原名馬吊
繼「六博」後,便有麻將的出現,據《辭海》有載:「麻將牌,也作雀牌。」是由「馬吊牌」演變而成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追溯至唐宋之間,約公元722年,牌分「萬」、「索」、「筒」三門,每門一至九,各四張,另「中」、「發」、「白」、「東」、「南」、「西」、「北」各四張,共一百三十六張,後增花牌和百搭牌。通常是四人同戲,每人十三張,以最先組合成四組及一對牌者為勝。
始於明代中葉的「馬吊牌」是由四十張紙牌而成的,又稱為「葉子戲」,據明代潘之恆《葉子譜》和馮夢龍《馬吊牌經》所載,紙牌分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四門,前兩門畫上水滸傳人像,後兩門畫錢索圖形,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二十萬貫至九十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馬吊牌是由四人同戲,每人八張,其他則置於中央,每人輪流出牌、取牌,以大打小。
白鴿擔任荷官
至於中國古代一種源遠流長的博彩活動則可從「白鴿票」開始說起。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第一張「白鴿票」是始於秦漢之間,目的是為了募集資金建築萬里長城之用。當時的軍隊陷入兵備物資嚴重短缺的危機,於是軍隊發明了一些博彩的數字遊戲以籌集資金,解決了當時軍隊所面對的經濟問題。晚清以後,國家財庫空虛,各地建設繁多,如建圍築堤、建營練兵等,極需款項應急,民間的彩戲,如山票、白鴿票和鋪票等,成為沿海地方官員籌集資金的重要來源。
白鴿票名稱的由來便是利用白鴿來開彩,當時是讓白鴿在寫有八十個字號捲成的小紙球中,銜出二十個小紙球,這些小紙球就是所要開的字號了。白鴿票是中國最早彩票的形式,其實白鴿票早期源於賭鴿,晚清時期的賭鴿是把《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月等字順序編排在每一頭鴿上,只要所猜中鴿子的字號勝出的話,則為贏家。後來的賭博方法有所改變,就是把《千字文》中的頭八十個字印在紙上,參考賭博的人只要在票上圈出十個心水字號,然後由賭局主持人開出預設的二十個字號,一般有五個字以上相符,便算是中彩,形式與現在的「六合彩」有點相似。
民國初年,白鴿票每張售三厘,後來則升價為每張幾個銅錢,由於當時下注的錢不多,而參與購買白鴿票的人便有很多,這種以小博大的博彩心態,就是這樣源遠流長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和腦袋裏。白鴿票在清末時期在中南、東南一帶廣為流傳,甚至被帶到國外去,普遍於美洲大陸之地,到了民國時期,開彩的方式除了銜字法、揸字法外,也有搖珠法,這種搖珠法在初期的澳門也是遵從這個開彩方式。當然在進入電腦時代的今天,便會有「電腦白鴿」的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