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4年6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6-30] 莫天賜積善之家有餘慶

放大圖片

由第一代創辦的英皇書院,見證了莫家三代的善行;左起兒子莫理斯、女兒莫文蔚,站在正中的是莫天賜,身旁正是太太莫何淑儀。

文:張仙珍

 香港著名流行歌星莫文蔚的父母,鶼鰈情深,相濡以沫,走過四十載的婚姻,帶出一段三代行善,回饋社會的動人畫面——積善之家有餘慶,澤及子孫多蔭福。

 這天,與莫文蔚的父母——莫天賜、莫何敏儀伉儷暢談了一個下午,從他們身上找到了,愛的根源。

父親創辦學校醫院

 莫天賜的父親莫理士(Alfred Morris)除了是香港著名學府——英皇書院創校校長外,他還是聖約翰救傷隊的創辦人。

 三十年代,香港只有市區才擁有完善醫療設施。基於交通不便,居住較偏僻的新界區鄉民,實難以享用此等服務,令不少有需要人士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有見及此,來自英國威爾斯的莫理士決定在新界的錦田、沙田、屯門、廈村和深井五個地區,興建聖約翰婦孺醫院(即聖約翰救傷隊的前身),為當地婦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香港淪陷時期,市面一片混亂,莫家所居住的錦田時有土匪出沒,搶劫及殺害他們家附近的鄰里。土匪們唯獨沒有騷擾莫家,這正是因為土匪知道,那是對他們家人有多次救命之恩的醫院會長家。

 又有一次,當日軍把擁有外籍人士身份的莫理士捉去集中營時,一眾受過他恩惠的鄉紳聯合以自己性命來擔保他出來。成功救出後,那些村民更無條件供養了他們一家人共三年多的時間,直至香港和平為止。

 就這樣,莫理士的無私善行,拯救了莫氏全家性命。

一家往廣西助學

 到了莫天賜這一代,秉承父母遺傳,也常以行善為樂。現時夫婦倆已經不再為糊口奔波,但卻仍過著退而不休的日子。

 近年,莫天賜主力研究經書,更執筆寫書;而妻子莫何敏儀則以出版教人英語的書籍及VCD為主。然而,這些出版的收入並不入「自己袋」,是用來捐贈有需要人士。早些日子,他們還捐錢給癌病兒童和殘疾兒童。

 莫家行善喜歡親力親為,因為這樣最能起到影響作用,令別人關注事件,繼而進一步行善。莫太曾義務以錄音方式讀書給盲人聽,當時分別就讀中學及小學的子女,知道這樣做能幫助別人後,也跟隨媽媽做盲人讀書的義工。

 近年,莫家四口更多次親往廣西,除助學外,也捐款改善當地農民生活。他們這樣做,喚起了身邊朋友對內地失學兒童的關注,有的會主動拜託他們,拿些新衣服給當地兒童,有的會主動捐款。

莫文蔚兄妹慈善演出

 莫氏夫婦以身作則,對下一代的影響可謂不小。

 在長子莫理斯只有幾歲大時,有一次莫太向他說「人要飲水,花也要飲水」,從此以後,兒子每天早上便自發地為花兒澆水。就是這樣,一顆愛護大自然的心,便深深地植根兒子身上。

到兒女稍大,兒子試過在拔萃書院策劃了一個舞台表演,妹妹莫文蔚則負責向外銷售門票,籌得的錢全數撥捐樂施會作慈善用途。

 去年,莫氏兄妹又合力為愛護動物協會進行宣傳。分別由莫文蔚主唱宣傳歌,莫理斯負責動畫設計。

 在莫家三代人的身上,正好見證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澤及子孫」及「中國文化本人倫孝道為重心,而人倫孝道之實踐則植基於人心的自覺與環境之培成」這兩句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