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3] 戲曲視窗:蘇翁駕鶴登仙放大圖片
時裝的美玲也很有時代氣息。
葉世雄
粵劇著名編劇家蘇翁日前舉殯,梨園從此又少了一位編劇能手。我與蘇翁不算稔熟,平日相遇的地方,不是在香港電台,便是在講座或研討會。最後一次見他,可能是去年六月二十八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蘇翁的粵劇、粵曲創作心得」講座,我要替香港藝術發展局撰寫藝評報告,所以成為座上客。
那天,我是第一次聽到蘇翁說在自己的編劇生涯裡,直至寫《楊枝露滴牡丹開》時,才覺寫出有個人特色的劇本。可知他心中對自己的劇本是有期望,希望別人看戲,一望而知是蘇翁的作品。這個講座還出現一幕讓蘇翁反映他幽默一面的情景。當天,大會安排名唱家黃綺雯演繹他的作品《摘纓會》及《琴心記之一曲鳳求凰》,一曲既畢,歌者要原作者認同她的演繹方法,蘇翁笑說黃氏取得一百一十分,已經超越自己,沒能力評價。
編劇寫詞無數
蘇翁也算是半個紅褲子出身。他在一九五四年移居香港,隨何非凡學戲,並住在凡哥家中。原來,他出身富裕家庭,十多歲時,已出資僱戲班演戲,認識不少梨園子弟,和凡哥交情深厚。六十年代起,蘇翁開始參與電影戲曲劇本的撰寫工作。到六十年代中期,他開始寫作粵語流行曲的歌詞。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分飛燕》、《悲秋風》、《天涯孤客》、《禪院鐘聲》、《妳回來吧!》、《香港靚女多》,都是出自他的手筆。粵曲則有《重台泣別》、《花蕊夫人》、《琴心記》等著名作品。至於粵劇方面,《鐵馬銀婚》、《章台柳》、《摘纓會》、《宇宙鋒》、《楊枝露滴牡丹開》都是戲班常演的劇目。
我很喜愛蘇翁撰寫的粵劇,因為他懂排場,識開戲給老倌做,文場和武場兼備,而且經常借用外省戲曲或粵語流行曲的旋律,填上新詞,使歌曲有新鮮感。
最後作品《鐵弓緣》
第五台同事陳婉紅形容蘇翁是現代版「南海十三郎」,我也有同感。蘇翁是一個講原則的人,當年他為電台主持《百花齊放》節目,每集介紹相同主題的各地戲曲唱段,以說故事口吻闡釋不同劇種的演繹方法,真是娛樂與教育並重,很受聽眾歡迎。後來,我的上司認為節目做了許多年,把它停下來,到了我的上司退休,我要求蘇翁復出,他一口拒絕。他說做其它節目可以考慮,但《百花齊放》就免提了。
蘇翁最後一齣在舞台公演的粵劇,應該是今年香港演藝學院開放日上演的《鐵弓緣》,我本來準備去欣賞,卻因忙於籌備「戲曲天地龍翔再現顯光輝」活動,抽不出時間,結果沒有去。
「蘇翁已乘仙鶴去,此地空餘舊舞台」,好戲常在,人難永久,所以藝術家追求永恆的作品,不是永久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