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9] 尹三龍悔過自新的反思
寶馬山雙屍案被告之一尹三龍昨日刑滿出獄,他首先向受害者家人道歉,表示一生也無法補償對受害者家屬的傷害;同時,他也表示以後會珍惜機會,重新做人。尹三龍悔過自新的表現值得充分肯定,但如何挽救未成年犯罪者和避免青少年墮落犯罪,更值得社會深思。
19年前轟動社會的寶馬山雙屍案,兩名受害外籍男女學生身有數百處受虐傷痕,女死者更有被強姦痕跡,5名虐殺者的殘忍令人髮指。尹三龍當年作為虐殺者之一,是不足18歲的未成年犯。男受害者的父親在98年曾致函特首,表示寬恕尹三龍和另一名的未成年犯。這令尹三龍感到震撼,驅散他多年來心魔,在獄中有真心悔過的表現。
崇高的寬恕洗滌了尹三龍的靈魂,喚醒了他的良知,在香港社會也激起了極大反響。這啟示在挽救青少年犯罪者和正確對待釋囚方面,寬恕和愛心傳遞的力量,比歧視更能令罪犯悔過自新,更能幫助釋囚在社會上自立。令人擔心的是,尹三龍獲釋後,傳媒的聚焦呵護和社會的關注原諒,會否令他淡化了自己的懺悔意識。我們希望尹三龍謹記重新做人的諾言,勿出現反覆。
受害者家屬的寬恕和愛心,不僅挽救尹三龍走向自新,對香港社會亦如醍醐灌頂。犯人固然有罪,但我們的社會在教育培養青少年方面也有過,值得檢討和改善。應該指出,雙失問題以及惡質文化氾濫,是青少年墮落和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長期失學失業,極易受誘惑誤入歧途。社會惡質文化氾濫,又在潛移默化中把青少年推向墮落和犯罪。二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所以,遏止青少年犯罪,一要盡量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升學及就業途徑,令他們對前途有信心和寄託,不致誤入歧途。二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全面關心青少年成長。
香港正在經歷社會和經濟轉型,壓力和浮躁易使社會忽略道德規範受到的衝擊。因此,構建培養青少年人格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道德規範,無論是學校、家長和大眾傳媒,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