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5] 新生代系列專訪:鍾港武從政以大局為重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葉傲冬

 民建聯是一個地區服務團體?這說法對了一半,但對民建聯衛生事務副發言人鍾港武來說,這正是他加入民建聯前的認識,但涉足越深,才讓他發覺另外一片更廣闊的天空。

 對於民建聯這個名字,鍾港武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最初只認為它是一個服務地區的組織。原來他大學畢業後,加入九龍社團聯會,因工作的關係,令他接觸到民建聯九龍西支部的成員……

 他笑言:「佢瓊隋a區工作上有優勝匯地方,令街坊都很受落。蝶媦鷏菕A完全蓋過作為政黨所扮演匯角色。」不過,民建聯愛國愛港的路線,始終是鍾港武所認同的,因此他亦選擇加入民建聯。

政治並非「非黑即白」

 1999年,鍾港武初次踏上政治舞台,參加區議會選舉,而他的參與,又全因為民建聯葉國忠的鼓勵。「因為當時師傅(葉國忠)同我講,唔試就永遠唔知得唔得。所以我決定『去馬』,即使明知對手係政壇匯重量級人物(指涂謹申),都要一試。」儘管最後落敗,但這次經驗令鍾港武明白,民建聯在香港的存在價值:「選完之後,更加發覺香港唔可以無民建聯這把聲音,於是就更加『義無反顧』了。」

 就是這個信念,令鍾港武繼續在民建聯內學習,而他漸漸亦發現政治的複雜性。他指出,在自己剛畢業時,總覺得政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非黑即白」,但在不斷的學習中,卻發現實情並非如此。「每個政黨或政治人物在作出每一個決定時,往往都要考慮多方面匯利益,實情根本唔係『非黑即白』……政治就係咁『現實』,雖然有人可能因此而卻步,不過民建聯內每一個兄弟由始至終都係在風浪中成長,所以從來無諗過退縮。」

緊守崗位 穩定香港

 鍾港武指出,民建聯與有些政黨不同,他們每一個人都會從「大局」著想,以「大局」為重,「因為大家都知道係坐同一條船。」「民建聯就仿如一部大機器,每個成員只係其中一顆螺絲,各有各匯崗位,只有每個人都緊守崗位,民建聯才可平衡地發展,呢部『穩定香港』匯機器就可以正常運作。」

關注環保 與蔡素玉「拍住上」

 對於鍾港武來說,在政壇上的伯樂是民建聯的前主席曾鈺成,因為是曾鈺成提攜他參加第2屆立法會選舉;如今,鍾港武又得到多一位前輩的指導,因為他與蔡素玉將會「拍住上」,在環保議題上代表民建聯發言。究竟,鍾港武會怎樣看待這位「新師父」?

佩服「玉姐」工作熱誠

 鍾港武坦言,之前與蔡素玉的接觸不多,只知道她是民建聯環境事務及民政事務的發言人,但在接上環境事務副發言人一職後,不斷開會令他對「蔡小姐」改觀。「佢(蔡素玉)係一個思維同工作承擔很高匯人,經常有好多諗頭,但又會接納你俾佢匯意見。」

 他坦言,蔡素玉本身是一個「直腸直肚」的人,但對工作卻很有熱誠,當全心要做好某件事,她就會「魒迭v去做。他舉例說,早前曾跟蔡素玉一起出席環保行活動,當到達中區警署時,蔡素玉突然大叫,原來她發現警署範圍其中一棵樹「唔見驉v。雖然只是一棵樹,但鍾港武亦十分佩服蔡素玉的熱誠。他又笑說,「玉姐」十分願意給予新人表現的機會。現在每當有關環保的活動,蔡素玉都會叫阿武一同出席。

 話題一轉,談到環保的問題,鍾港武說自己對環保工作亦有興趣,但始終不是專業,故現在需要不斷「惡補」進修。

與內地解決空氣污染

 談到未來動向,鍾港武表示會致力提出新界的保育計劃,發展濕地,但他希望政府可以分拆不同的個案研究,不要以一刀切形式發展。對於本港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他則會聯同蔡素玉返回內地,與當地有關部門商討解決辦法,因為他深信本港空氣變差,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工廠排放的污染物增加,隨風飄來香港。

具選舉經驗被看高一線

 近年,本港的政黨開始急速發展,多個政黨更已著手訓練第二梯隊成員,民建聯是其中的佼佼者。身為第二梯隊的成員,鍾港武說每個人都應該緊守崗位,做好本份,這樣才可以令政黨有更平衡的發展。

 只有30歲的鍾港武是民建聯內少數有兩屆立法會選舉經驗的第二梯隊成員,其前途一直被外界看好,對於現在成為環境事務的副發言人,他不諱言可令自己的發展有一個重點。他坦言:「自己過去只集中做地區的工作,但成為副發言人之後,發展有了一個方向,亦可接觸更多政策制定的工作,對未來的發展絕對有好處。不過,自己亦須在地區工作及副發言人之間取一個平衡。」

 被問到是否擔心副發言人制度是「形式」多於「實際」時,鍾港武肯定地說,由於過往沒有副發言人的制度,選擇較少,因此找不到政策發言人時,傳媒自然便會找另一位立法會議員。然而,現在大家的選擇多了,副發言人亦可代表民建聯的立場,只要傳媒與一眾副發言人經過時間的磨合,他有信心這是一個「實際」可行的制度。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