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4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6] 黔電東輸 留住南粵港資廠

放大圖片

 作為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能源供應的保證是先決的條件,但最近廣東出現的連串電荒就如響起嚴重的警號,直接威脅競爭力。在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中,西南諸省豐富的礦產及電力資源,正是發展所需的強大後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將為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一股新動力。

 晚上,珠江兩岸燈火通明,璀璨奪目,見證著廣東地區經濟發展的繁華。但快速的經濟增長,亦帶來電力能源的緊張。

自發電成本多兩成

 廣東省天然資源匱乏,但因製造業都集中在珠三角,成為耗能大省。全年全省缺電二百萬千瓦,各工業重鎮都有限制供電。位於深圳的日資拉鏈廠,每星期有一日要被迫停電停工。有時為了趕訂單,只有使用自己的六台後備發電機。「使用發電機,電費成本會貴百分之十至二十,加上用於發電的柴油價格亦不斷波動,對成本增加有很大的影響。另外,還有些難以計算的損失,好像縮減開工日,交貨期延誤,補貼員工假期開工經費的增加,以及停單的流失,損失真是難於估計。」YKK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芝崎修無奈地說。

 這場缺電風潮令不少外資企業,考慮將生產線搬遷至其他地方,甚至離開廣東,到上海的長三角地區。YKK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芝崎修表示:「今後若沒有跡象顯示會有改善的話,我們亦不得不考慮搬遷,但目前來說,搬遷並不是一個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中國政府必須意識到能源是越來越重要。」

 廣東省政府當然知道能源的急切性,西邊一千公里外的貴州,正是解決廣東電荒的最佳辦法,因為這裡是一個能源大省。煤炭是火力發電的主要燃料,貴州煤炭的儲存量超過五百億噸,是泛珠九省之冠。

貴州能源凸顯優勢

 貴州納雍電廠二廠的工地,工人都齊心一致,希望盡快組裝好發電設施,明年開始向廣東輸電。而在縣城另一邊的納雍一廠,三個月前剛剛完工,正式開始「黔電送粵」。

 納雍發電廠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高達300萬千瓦,相當等於上海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貴州省納雍發電總廠廠長尹貴榮很驕傲地說:「貴州資源豐富尤其是煤炭資源,但是賣煤貴州是富不起來,只有把賣煤變為輸電,經濟附加值要增加三倍以上,可以解決道路擁擠問題,運力不夠問題,當地經濟發展問題,企業自身發展問題。所以西電東送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機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把我們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當然貴州並非純為廣東作嫁衣裳,因為賣電,貴州亦獲得龐大的經濟收益。過去貴州被形容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呎平,人無三分銀」,人均收入長期是全國最低。西電東送之後,當地經濟徹底改觀。

 「在每個地方建火電廠小電廠也好,建一個電廠就使一個地方實現脫貧,因為發電廠能增加人員人工,拉動煤炭業運輸,加上資產的投資,還拉動了其他製造業,對全國有利,對貴州有利,對廣東送電也有利。」貴州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廖新和說。

黔粵合作開發電力

 納雍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但電廠的設置帶動全縣的經濟發展,03年的增長近百分之三十,財政收入接近二億,其中八成來自電廠,居民的生活亦得到很大改善。

 其實沒有泛珠三角合作這個構思,「黔電送粵」亦會實行,但有泛珠三角合作之後,步伐行得更快。在本屆「9+2」洽談會,廣東省粵電集團同貴州省一舉簽下總額超過90億元的合作項目,在貴州投資建設兩個大電廠,亦催化了其他民間資本投入泛珠地區的信心。

雲南水電潛力驚人

 在泛珠三角的能源合作上,雲南也獲得了過百億的電力收入。雲南省副省長李新華說:「雲南的水力資源共有九千七百萬千瓦可開發儲存量,目前只開發了七百萬千瓦,還有九千萬未開發,這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巨大的財富,要下決心把它開發出來。」

環保概念是競爭力前提

 在泛珠三角的合作中,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要為部分廣東的製造業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其他泛珠省份,藉以增強競爭力。但這樣的產業轉移,很容易會將環境污染一併轉移,廿多年來香港工業北上,現在珠三角的空氣質素大不如前。

港廠北移污染珠三角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當和大氣層的光結合會產生化學作用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煙霧現象。」政府總部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副秘書長(環境)鄧忍光看著窗外說:「我們看到大約香港方面臭氧增加了百分之十八,相信這情況在珠江三角洲更嚴重。」

 目前泛珠地區只有香港與廣東訂定了減排目標,在2010年前就珠三角最嚴重的三個污染類別,分別減排兩成至五成半,合作的第一步是共同成立一個空氣監測聯網。

企業競爭力全在節能

 泛珠三角的環境保護要做到治標又治本,其實更重要的提高生產效率,節省能源消耗。「如果你不在節能考慮,我估計現時社會不可以給你漲價的空間,要維持我們的長遠競爭力節能節能再節能,才是我們生存之道。」松柏電池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葉錦華有感而發。

 葉錦華是最早一批到珠江三角洲投資建廠的港商,由於工廠最近一兩年經常遇到缺水缺電的困擾,為了減少空調的耗電量,引發他設計了一套節能的通風裝置。「我們見霧化器將水打細粒,讓幼粒的水接觸空氣表面積增加,吸取空氣中的熱量。我們有超過8度的降溫。」葉錦華解釋他的設計。

環保增成本概念須改

 結果葉的三千平方米廠房,每月可以節省十萬元電費,他認為企業必須改變過往以為環保等同於增加成本的錯誤觀念,只有各方節能,泛珠三角的環保才會成功。

 如今泛珠三角區內一些較貧困的地區要起步,怎樣避免虛耗寶貴的資源,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亦注重環保,相信是未來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的一大挑戰。

西南物流通道「滯中有機」

 泛珠地域之中的川、黔、滇、桂四省,礦產原材料雖然豐富,但由於山多,對外交通非常不便。好像貴州的煤炭雖然產量驚人,今年接近一億噸,但就是運不出去。

川黔滇桂 礦產豐富

 距廣州六百幾公里的廣西貴港是貴州煤輸廣東的中轉站,這裡的火車站,每天從西南各省運來的煤就有400多個車卡。

 由於廣東對煤的需求愈來愈多,貴港的港口吞吐量每年增長接近四分一,迅速躋身全國十三大內河港口。但急速的發展,更顯出原先港口基礎設施的不足,貨物開始嚴重積壓。「貴州的煤炭要進入貴港,是相對困難,現在每天到貴港卸車超過450車皮,但我們卸貨能力連400個也達不到。」貴港港務總公司總經理楊萬山無奈地說。

打通通道 當務之急

 由於煤炭根本無法及時疏散出港,在火車站裡,可以看到一些停了數天的煤車還在等待。貴港附近的煤場內,煤炭亦堆積如山。

 要解決夏缺電、冬缺煤的能源樽頸,加速改善物流通道是第一步。鐵路部部長劉志軍有這樣的計劃:「擴大主要幹線貨物運輸能力,對黔桂、三茂鐵路和其他相關路線進行擴能改造,形成貴州煤炭基地大能力外輸通道。」

 交通部部長張春賢也說:「今後發展的重點,是加快西江幹線航道的建設,提高航道等級和運輸能力,加快紅水河復航,建成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地區通暢的出海通道。」

跨省保護水資源防污染

 自然資源可以共同開採,亦需要共同保護,尤其是在水資源方面。

 香港人都知道食水是來自東江,但很少人知道東江水的源頭,其實遠至江西省贛州南部的三百山。這裡群山環抱,水源豐富,清澈潔淨。但是順流而下,經過迂迴近千公里的路途,河水污染情況愈來愈嚴重,廣東省的梅湖工業區是其中一個嚴重的污染源。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梅家永帶著記者,指著污染物說:「這個梅湖工業區有很多污染的工廠,如漂染、電鍍、水泥亦集中這裡。他們用很多水,用完排放出來的是污水,都是直接流入東江的。」

保護水源 上游尤重要

 水資源十分寶貴,而泛珠三角地區來自同一個水系,所以泛珠合作的其中一個主要項目,就是由源頭至用戶,各省合作,共同保護水資源。廣東省環保局副局長陳光榮強調:「水污染是流動性,上游水保護不好,對下游影響嚴重。同進一江水,共處一片藍天下,應該採取共同行動保護。」

 從下游的廣東來講,上游的各省政府理所當然地要保護水資源,但上游的各省,就未必願意為了廣東而減慢自己的經濟發展,況且落後地區對環保觀念非常薄弱。好像東江源頭涵蓋的江西的安遠、尋烏同定南三個縣,都是貧困縣。由於當地人要搞經濟,採礦養豬,造成嚴重污染。

流域上下游聯防聯治

 要造成雙贏局面,泛珠三角合作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平台。「9+2」地區的環保部門共同簽署了合作框架協定,針對水源的「跨界污染」,建立流域上下游的聯防聯治。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馬中教授認為:「因為像廣東香港福建已有不少發達經濟亦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實應當把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告訴較落後貧窮地區,避免走老路,這種可能可通過合作實現。不應簡單的把污染放給他們,而應告訴他們如何避免污染,實現比較快速的發展,跨越式發展。」

 雖然環保原則各省都會贊同,但細節問題仍然好多,因為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打算同難題。

 錢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法:好像上游的江西省就提出「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江西省環保局長許蘇卉說:「在中國往往是大河上游的人民較貧困,大江大河下游人民比較富裕,能不能建立一種生態補償基制,下游富裕人民給予上游一定補償,讓他們從源頭保護水,大家進行生態保護。」

地方政府推沼氣工程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不會一下子將問題全面解決,幸好當地政府亦了解持續發展的重要,正是努力改善環保。好像大力推動沼氣工程。江西省安遠縣能源辦公室黃德培解釋沼氣工程:「主要把農村養豬養雞和人的糞便收集起來,在沼氣池發酵,發酵後產生沼氣,這沼氣可給鄉親們煮飯燒水點燈。這沼氣發酵後是十分好的肥料,可種果亦可加在農田充當很好的有機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