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妙筆可言:親近詩歌


http://www.wenweipo.com   [2005-01-07]
放大圖片

吳錫平

 二○○四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的《二○○五:新年新詩會》播出。郭沫若的《天狗》、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臧克家的《老馬》、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食指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首首經典詩歌,一次次地喚起人們對中國百年新詩的莊嚴記憶和隱藏在詩行裡久違的親切和感動。

 在時下這個社會新聞、時裝雜誌、理財指南、商場厚黑和速食文化充當文化主角的時代,詩歌彷佛已成為一個失蹤已久的文體。以至於在很長時間裡,談論詩歌似乎已成了一件不合時宜的事情。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追溯中國詩歌的歷史,早在商殷時代她就已出落得十分美麗,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乘著明月清風一路走來。滄海桑田,時至今日,詩歌已被無情地擱淺在資訊社會的岸邊,那些曾經的容光也已經毫無疑問地失落了。

 但,作為文學桂冠上的明珠,詩歌是其他文體無法替代的。就詩的本質而言,它是文化積澱的結晶,生命光輝的灼射。詩歌之於文學猶如夜鶯之於夜晚,玫瑰之於花園。詩人楊曉民說:「詩歌是語言的皇冠,它能用最凝練含蓄的形式打開人們的心靈秘密和想像空間。」

 有人說,詩歌是屬於農耕文明的。但這是一個馬車和火箭、算盤和電腦並存的時代,而詩歌的「趣味」只屬於馬車和算盤,日益加速和數位化的依賴工具的現代生存方式將會使詩歌失去最後一塊背景幕布。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代的時尚潮流已經將生活格式化了,人們難有一份心平氣和開卷靜讀的心境。我們不需要詩歌,只需歌詞、祝詞和廣告語。或許,精明的思維已不適於欣賞詩歌的純粹與抽象。從物質來判斷,詩歌當然比不上歌詞、祝詞和廣告語,它無法帶來具體意義上的增值和變現。詩只是一種指向,一種高度;它很純粹,可以幫助我們脫離繁瑣與困頓。詩歌從文字與吟詠中來,而其帶來的歡樂遠遠超出了文字本身。就像人生從生活中來,但是人生的意義終須超越活著。

 一個沒有詩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個絲毫沒有受過詩的藝術熏陶的人多半也是無趣的。我們需要詩來撫慰自己的心靈,來透過表層深入內裡感受生活的美好;需要詩來鼓舞力量,放飛夢想。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在一天、一年的奔波之餘,感受一下詩的靈性和意境,溫習那些已麻木遲鈍的知覺,體會那些久違的閱讀的樂趣和情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