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6] 琴台客聚:「三及第」是民間語言 放大圖片
這部翻版的《倫文敘》,奇貨可居。
黃仲鳴
浸會大學的黃子平教授,在出席新加坡第六屆花蹤文學頒獎禮時,提交了一篇論文,其中有說及「三及第文體」的,認為「這種文體是漂泊離散者混雜的文化身份和生存策略,在語言上的絕妙體現。」「絕妙體現」我是贊同的,但那句什麼「漂泊離散」,卻值得商榷。
「三及第」是指由文言、白話文、粵方言混雜而成的一種文體,流行於上個世紀四、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但絕非香港那班「漂泊離散」文人所創的「生存策略」。晚清時,廣州已出現一部邵彬儒的《俗話傾談》,內含九個故事,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三及第小說」。邵彬儒是廣東四會人,生於清同治年間,原在鄉間說書,宣講勸善懲惡的「勸世文」;其後得到鄉紳的支持,到香山、佛山、廣州開講;其後將所講的故事輯印成書,遂有《俗話傾談》。
一九四九年後,叱卂於香港文壇的「三及第作家」,都是出身於廣州報界,如創辦香港《晶報》的陳霞子,以技擊小說、少林故事知名的我是山人等,他們那手「三及第」文字,並非「漂泊」到香江「混雜文化」後才學的。我是山人第一部「三及第小說」《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即先連載於廣州的《廣東七十二行商報》,成書時,序言更為「三及第」辯:
「近年來,一部分詆粵語為低級,文言語體併用者為非驢非馬。山人之意,以為通俗小說固應如是。中國文學上有平話小說之體制,平話小說者,平常所用之普通話也。第五才子之水滸,何非而不用山東土白寫成。第一才子之三國演義,又是文言語體併用之書。然則此書文言語體粵語三種併用,又豈能以非驢非馬目之哉?」
「三及第文體」流行於省港,是一個奇怪和奇妙的現象,當年所出的「書仔」、報刊,遍布「三及第」。襯叔的《鬼才倫文敘》更是洛陽紙貴,誕生地也是廣州。因此,說他們是「漂泊離散」者,怎也說不通。他們用「三及第」寫作,只是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需要,《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一出,即哄動一時。《鬼才倫文敘》出了二十三集,每集銷達二十萬冊(據襯叔自言),怎不令人眼紅哉!由此可見,「三及第文體」絕非甚麼「漂泊離散者」的「生存策略」,而是當時的「民間語言」,為大眾所喜愛的文體,一些民間故事除《倫文敘》外,柳先開、徐文長、陳夢吉、洪熙官、方世玉等人事跡,都是以「三及第」書寫,盛行於廣州、佛山、韶關、澳門、香港一帶。
回頭再說一說《鬼才倫文敘》這部「三及第」經典之作,此書原由薄薄的一小冊出版,累積二十三集而成一厚冊,迭經翻印,我擁有的一部是改名的《倫文敘全集》,但連這一部也絕版了,成為奇貨。
自從一九七○年代以後,「三及第文體」已式微,那段輝煌的歲月,隨著文言文的衰落而一去不復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