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3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3-30] 史太林外孫在香港

放大圖片

文:洪 磬

 他來了,他走了,香港人不會記得他。他留下甚麼?

 亞歷山大.波頓斯基(Alexander Burdonskij),來自顯赫的背景。外祖父是史太林,他本人則是當今俄羅斯的頂尖舞台導演,受教於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嫡傳徒弟,現任俄國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教授。

 波頓斯基這次來港,為香港話劇團執導「俄國莎士比亞」高爾基(Maxim Gorki)批判資本主義的名劇《鐵娘子》(Vassa Zheleznova)。這是香港藝術節節目的一環。

 主角娃薩(Vassa)是小資家庭女主人,家庭墮落病態:丈夫好賭孌童、兄長嗜酒玩樂、兒子垂危他鄉、媳婦通緝潛逃、長女憤世嫉俗、幼女拒絕成長……娃薩為保存家族生意及名聲,毒殺丈夫、操縱家人,最後不支暴斃。

另一種文化接觸

 波頓斯基來到香港後相當低調,婉拒記者訪問,專心排戲,只出席了演前導賞講座。史太林外孫的身份,更完全沒有被借來宣傳。但一談到他的戲劇,他就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以俄語高談闊論,然後靜靜等著助導翻譯成英文,再由香港助導馮蔚衡譯成廣東話。一個訊息,經過幾重傳遞,才到達我們耳邊。

 遙遠地隔著沒有多少人煙的西伯利亞文化,能感染香港觀眾嗎?

 在香港,人們認為平日生活工作已經太辛苦了,進場看戲應是尋求娛樂,所以嬉笑怒罵的諷刺作品大行其道,嚴肅製作就不受重視。「不過,香港話劇團自有其特別的使命,將世界各地最好的劇目帶給香港觀眾,從而提高本地觀眾的鑑賞能力。」長遠來說,改善香港藝壇的生態。

 俄國戲劇的確與我們接觸慣的形式不同。他們日常交談已像爭吵,若真箇爭論起來,更如廝殺,情緒濃度極高,人的內外矛盾十分激烈,沒有讓人陶然的空間,與荷里活電影精裝實境、製造美好景象的特點,背道而馳。

 當然,深層的作品自有價值。「只要你夠膽進入這齣戲裡面,就看到一些東西。我們不是亂做的呀!如果你不欣賞,那便算了吧。」馮蔚衡說。

 首演後,有年青觀眾在場外戲仿演員用盡氣力的演出,又說戲的節奏太慢了。

演完心臟都痛了

 波頓斯基身上,流著俄羅斯戲劇與革命的血液,正代表著一種深刻的戲劇傳統。

 學演戲的人都接觸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其中包括馬龍白蘭度與周星馳。馮蔚衡在演藝學院時也學過,但由原產地直接入口的,就特別原汁原味。「不要以為自己認識方法演技。書本上學到的是理論,實踐出來才難。」不過,這對提升本地的戲劇水平太有幫助。「方法演技是樹根,學好的話,演甚麼都可以了。」

 導演的指導很實在,很準確,要求演員的演出有一定的濃度。

 「戲劇以中文演出,雖然他不懂中文,但他太熟悉這個戲了,演員的表情動作,都逃不出他的法眼。他很重視『實感』,例如笑,就有好多種,每一種都是有根有據的。他示範演技也很行,每個角色他都掌握得很好,基本上,整套戲他一個人就可以演了。投入起來,太過激動,演完心臟都痛了。」馮蔚衡說。

 「中國人的感情較為內斂,因此,執導此劇時,我和演員都要盡力去了解對方。」波頓斯基如此看香港話劇團的演員,帶來巨大的震撼。

關注人性的處境

 波頓斯基在這個時間來到香港,也有著一種象徵意義。關於挑選這個劇目的原因,他在一封給毛俊輝的信中說:「今時今日,『錢』比劇作寫成時的十月革命前後(一九二零年與一九三五年)更重要,因此,這齣作品實在很有意義。」

 戲中人人都不正常,即使唯一正面的角色「慧素」都飽受壓力,眾人互相折磨,為達到這樣的效果,波頓斯基不是將特定演法教給演員,而是叫他們回憶自己的人生經驗,也就是發掘自己的陰暗面……

 《鐵娘子》的史氏藝術魅力,最直接的衝擊在演員與助導身上。

 「這個戲是關於人怎樣去自處。劇中每個人為自己爭取一些東西;正如導演在導賞會上講,共產主義是很理想的,令其失敗的只是人性。」人性,正是歷史不斷重演的原因。

 「其實我們身邊都有很多鐵娘子。那些女強人,外要應付事業上的對手,內要持家,她們的處境,不正與娃薩一樣?

 這個戲是一面鏡子,我們在劇場中挖掘人性,體驗人性,看清楚自己的處境:是時候醒了。南亞海嘯之後,報上說有人決定放棄原本的生活,那種覺悟是好事來的。

 這是一種提煉,也許也是深層的逃避吧。」馮蔚衡說。

 《鐵娘子》與香港藝術節一同落幕了,波頓斯基早已返回俄羅斯,香港話劇團已經開始宣傳春夏劇季的劇目。

 波頓斯基偶爾到香港,可會留下一些雪泥鴻爪?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