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2] 「曳仔校」變身文法中學
1946年,香港經濟蕭條,市民生活艱苦,加上戰火洗禮後,遺下不少孤兒及失學兒童的社會問題,一班有心人於是在赤柱郊區近海一間舊米倉,創辦了一所小童群益會暨兒童營(Stanley Boys Camp)提供照顧及訓練服務,這就是香港航海學校的前身。
1959年該營正式改名為「香港航海學校」,提供海員訓練。後來學校於1993年轉制成實用中學,專收未能適應以文法課程為主流教育的學生。由於學生比較反叛,學校遂有「曳仔學校」之稱,收生人數亦不斷下降,及後更被審計署炮轟,瀕臨倒閉。
畢業生就業率八成
1999年徐耀光獲委任為校長,不斷創新,2001年將該校轉為文法中學,由3年制改為5年制。學校亦保留傳統學科,如海事及管事科,學生亦要步操及寄宿,以培訓紀律;又新增紀律部隊模式訓練、膳宿服務科、船務物流等,拓寬了學生的就業出路。
同年更推出職業導向課程,讓學生在公司實習,取得工作經驗之餘,也加強學生畢業就業率。現時畢業生不少於輪船公司、海事機構,甚至酒店、餐廳或紀律部隊等任職,就業率達8成以上。同時學校也鼓勵同事進修,資源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