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4] 我們都看書!新地開心閱讀計劃 愛書人推廣讀書 放大圖片
文:熊 慶
香港近年的閱讀景觀風雲變色,老一代的二樓書店不少支撐不住,新的特色書店又挾多媒體之勢打拚新天地;媒體上有關閱讀的資訊從來不缺乏,但由學生的語文水平到西九龍文娛中心的規劃,卻又不時提醒我們,我們社會的文化修養如何不足。
在社會各界投入改變現況的努力中,教人眼前一亮的有「新地開心閱讀計劃」。一個地產商自發地身體力行去推廣文化、推廣閱讀,的確是香港開埠以來少見。
有見及此,本報專訪了負責這個計劃的新鴻基地產公司傳訊總監劉美梅,談談這個已有半年歷史計劃的理念及其他。
發掘「隱蔽讀者」
一開始,劉美梅先說清楚,新地並非「忽然文化」,「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支持教育,例如提供獎學金,每年的支出都有幾千萬。」
「不過,我們近年看到有一樣東西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閱讀。近年,可能因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閱讀的人數多了,雖然比起兩岸還有距離,但勢頭是好的。」
「我知道香港有一些毫不商業化的餐廳讀書會,低調地活動著。香港是有很多愛書人,但只零星地分佈在各處,各行各業都有,有的水平還很驚人。一次碰到閱後感寫作的得獎者,是一位高級督察,我跟他說想不到幹你這一行的都看這麼多書!他回答我:我不算甚麼,我的上司看《文心雕龍》!」
「這些人很抗拒沽名釣譽,平時不一定會走出來。讀後感寫作,同時適合內向和外向的人。」
企業文化反饋社會
劉美梅說,新地內部有很好的閱讀風氣。而這,可能就是閱讀計劃的內在原動力所在。
「我們本身這種Subculture(次文化)是讀書風氣很好,老闆郭炳聯自己就是一個愛書人。他讀的以英文書為主,不時還會將精彩的內容掃描然後放到內聯網去分享。我們的內聯網有個讀書專區,經常交流閱讀的心得。」而劉美梅本人,亦是標準的書迷,本報「讀書人」版就曾訪問過她。
「我的睡床後面是個大書櫃,床下底也是書。這個計劃是要投入感情的,同事都是愛書人,否則怎會成功?」
本年四月,新地先舉辦了第一季的活動,以積極人生為主題,列出十本好書,舉辦讀後感比賽。接下來,鑑於參加者的角色太被動,於是將候選書數量增加至三十本,小學生、中學生及成人的讀物各佔十本,以家為主題,讓大眾先投票選出「十本好書」,然後再舉辦讀後感寫作比賽。兩個階段的活動,都有豐富獎金作鼓勵。
「投票的反應非常熱烈,共有一萬六千多票,四分之三是中小學生,最年輕者只有六歲,但亦有一位九十一歲的老婆婆,全港一千二百間中小學中,有八百多間有學生參加。」
反應如此熱烈,新地集團的網絡絕對功不可沒。透過與學校聯繫宣傳,又在各區圖書館和旗下屋苑宣傳,反應不比官方機構所辦的失色。
「這計劃以好書選舉與讀後感比賽為主軸,講座等活動為輔。」
「我們擁有網絡,又能提供場地,而且有心,不是當作一個宣傳活動辦完就算的,因此效果較好,不然不如把錢捐出來算了。」
始終需要家
今次的主題是家,而新地建房子,原來其理念亦是相關的。
「新地的口號是『以心建家』,這個家有兩層意思,一者是那一千幾百呎的居停,一者是整個香港。」
「現在的世界變得很快,但人始終要有一個Haven(庇蔭),那很自然是屋企。人始終追求穩定的家,一個風不會到、雨不會到的地方。即使新一代很多不生育,甚至只同居而不結婚,卻又會養隻狗,還不是一個家庭?人總是需要投入感情,然後感到對方的回應,人總是需要愛與被愛。」
今次獲選的書以抽象的家為主,集中在家人之間的感情上,得票最高的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作者在恩師臨終的幾個月中,每周求教,才明白生死智慧,凸顯人情對人生的重要性。其餘獲選書籍,一個個感人的生活片段,給予讀者內心溫暖,正是讀書的幸福。
「我們要求的是讀後感,即是將書的內容連繫到自己的生活中。現在是播種加種樹,希望不用十年吧。」即管放眼將來,期待一個大樹庇蔭的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