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博覽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14] 陌生人,這本書送給你 圖書漂流Bookcrossing

放大圖片

小 波

 星期六下午,在銅鑼灣百德新街星巴克中,他坐著已經兩個小時了。他在看的書,是一本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短篇小說。一如他的其他作品,這本滲透了東方宗教的味道,還提到色空、因緣。最後幾頁,他想,我與這書的緣份大概已經「壞」了,看完之後,就是「空」了。

 他輕輕把書合上,閉目回憶一遍,然後站起身來,將書留在咖啡桌上,頭也不回的走出門外,溶入街上的人潮。此時,一個年輕的內地遊客從商場那邊走進來,一眼瞥見這張空桌子,箭步搶前坐下。他在殷勤的侍應生過來抹桌之前拿起書,端詳了封面一會兒,順手放進背包裡。

 除了書店,哪裡可以找到好書?除了二手書店或後樓梯,不再看的書還有甚麼去處?如果以上的理由太實際,那麼,一段書本奇緣如何?茫茫人海中,這本書經過無數個主人,在此與你遇上,這種機緣,不是走進乾乾淨淨的大書店就可以買到的。

 很久以前,就有叫Bookcrossing(圖書漂流)的行動,沒有主辦單位,參加者在書本中留下字條,將書留在公眾地方,有興趣者看完了,便應再重複這過程,一本書就是如此流傳下去。

 四年前,美國肯薩斯州的柏德遜夫婦註冊了一個互聯網域名www.BookCrossing.com,將這古老的玩意電子化,並藉驕人的成績獲得了今年Webby Award,相當於IT界的奧斯卡。

 他們所做的,是稍稍增加了遊戲規則,請參加者在書中貼上身份標籤,並提供一個網站作為交流平台,請新書主在網上報告書的下落,分享讀後感。

 至今www.BookCrossing.com的註冊人數已超越四十萬人,註冊書籍數量二百多萬本。

志願行為 浪漫溫馨

 這些動作,全部發自嗜好,不涉及金錢交易,所以不需要在店裡擺賣,更不需要專人看守。很多人甚至讀到喜歡的書就多買一本,作圖書漂流之用,可見他們相信這比傳統的書籍流通渠道有可取之處。

 事實上,餐廳、車上、公園裡的雕像旁,都是不成文的交流熱點。城市變成書本漂流的場所,陌生人之間亦因書本而交流起來,冷漠的大城市,忽然間多了一份信任與文化氣氛。

 漂流的書,幾乎成為文化大使。它們的曲折身世充滿傳奇性,上手讀者來自五湖四海,閱讀角度亦大異其趣,令參加者投入地思索其意義,其樂無窮。

 www.BookCrossing.com的目的並非牟利,每月兩萬多的營運經費靠捐款和售賣周邊產品維持,如書籍衛生護理套裝。

網絡回饋現實世界

 相比於傳統的書籍流通途徑:銷售和親友蒐贈,www.BookCrossing.com的大膽設想令原本毫無關係的兩個人因一本書而結緣,並透互聯網鞏固起來,是現實與虛擬、印刷與電子媒體的結合。

 原來這種實物追蹤的玩意早就有了,有網站在公共地方放置照相機任人使用,又有網站用鈔票編號幫人追尋其下落,在阿姆斯特丹,更有單車供人任意使用。

 我們自少被教導在公共地方要小心財物,想不到今天竟然會故意留下心頭好,當中反映了文明社會的公民質素。書本作為知識文化的載體,只對有文化的人具吸引力,販夫走卒避之唯恐不及,根本不會順手牽羊。

 由讀者發動的傳書活動,令沉寂在書架深處的書動起來,亦豐富了主流以外的選擇。互聯網帶動人們分享資源,並不只是無形的電子檔案,而是「使用率過低」實物資源,而人與人關係的維繫,則增加了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在飄洋過海,跨越文化的過程中,書籍損折在所難免,但隨著大眾的對此玩意的認識加深,可望將成社會風氣,同時提升人的質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