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2] 林大輝興學樹人 全情投入

放大圖片

 紡織及製衣界名人、半島針織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大輝管理著一間萬人大企業,事務繁忙,卻對教育事業有一份特別的熱忱與投入。他曾以其名下慈善基金,先後向母校理工大學捐出1,500萬元,又投資3,000萬創辦中學,出手慷慨。但林大輝卻並非含著金鑰匙出世,中學時更要靠自己打工賺錢完成學業。他相信今日能夠有所成就,是教育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底子,因此也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使他們能夠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除了這個樸實的願望外,在紡織及製衣業浸淫廿多年的林大輝,深感人才對中國紡織及製衣這一傳統行業的重要性。他還有一個心願:希望培養出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設計師,改變中國紡織業只做貼牌,缺少品牌的現狀。

不僅貼標 要樹品牌

 他說:「如果問中國有哪幾個有名的設計師,可能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希望有一天這個現象可以改變,屆時中國不僅是生產基地,不僅做貼標籤的加工生意,還有具世界視野的優秀設計師,擁有中國人自己的品牌。一些歐洲國家例如意大利能夠生產世界級的紡織產品,就是因為他們有高素質的人才。」

 在林大輝的中學時代,香港遍地紡織及製衣廠,猶如今天的東莞。暑假期間他經常往製衣廠打工,對該行業有了興趣,因此上大學也選擇了紡織及製衣專業。在理工大學紡織與製衣學系就讀時,他是屢獲獎學金的優等生。1981年大學畢業後,他加入半島紡織,10年間從底層做到總經理,其才華和能力深得半島老闆唐翔千和唐英年父子的賞識,也得到社會的承認,2000年他還獲選為香港青年工業家獎得主。

事業有成 回饋母校

 事業有成的林大輝非常感謝母校對自己的培養。多年來他一直在多方面支持母校,因此於2001年獲頒理工傑出校友獎,同年更獲頒授理工大學院士。這榮譽乃理工大學首次頒予社會人士,而在10名獲頒此項榮譽的人士當中,林大輝是最年輕的一位。他還在2004年獲頒工商管理榮譽博士。

 2000年,林大輝捐款500萬元,在理工大學創辦香港首個時裝及紡織品設計的全日制碩士課程,並為內地老師提供獎學金,贊助他們來港深造修讀課程。至今已經有10多間內地知名高校的60多位老師獲得了這個寶貴的進修機會。

資助內地教師深造

 林大輝說:「選擇培養內地教師,而不是學生,是希望他們可以薪火相傳,將學到的知識一傳十,十傳百,傳給更多的人,因此我們要求接受資助的這些老師,畢業後至少要回原來任教的學校工作兩年。」據說,這些教師回去後不少都得到提拔,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幹。此外,身為河南省政協委員的林大輝還斥資數百萬,在2003年與鄭州中原工學院合作,成立亞太國際學院,結合香港和內地優勢,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培育新一代的紡織及服裝設計人才。

 林大輝個性活躍,亦多才多藝,積極參與在紡織及時裝界、體育界、社會公益團體和政府部門等多個範疇的公共事務,但對教育事業最為熱衷。他說,可做的事很多,但隨著年紀增長,希望將自己的精力運用得更加集中,教育和人才培養雖然不可能是立竿見影,但卻對社會的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開辦中學 培養接班

 林大輝於2003年一手創立的林大輝中學,在香港頗有口碑,其辦學特色被傳為一時佳話。這所學校可謂開創先河—大膽嘗試在傳統課程外加上時裝設計、運動科學、創新科技和健康教育的特色課程,以學生的全人發展為重點,反映了林大輝的辦學抱負和遠見。

 他告訴記者,當年進大學才開始學習紡織製衣,之前並無基礎,深感如果從小就有這方面基礎,在大學可以學得更輕鬆更好。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林大輝還準備開辦一所與中學接龍的小學。「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自己還需要努力,」一向視投入與興趣為成功兩大秘訣的林大輝說。

入職甘當練習生10年升任總經理

 林大輝是半島聘用的第一個理大畢業生,當年21歲出頭的他,獲老師推薦,被半島創辦人、董事長唐翔千聘為練習生,他很快脫穎而出,25歲就升任經理,30歲已經成為集團總經理。

學以致用 全憑老師鼓勵

 林大輝說,其實當年對去不去半島工作也有過掙扎,因為當時很多同學都選擇去做政府工,而且他去半島的第一年每月工資只有1800元,成績最好的他,在全班同學中工資反而是最低的。不過,他的一位老師鼓勵他去,對他說:你雖然有紡織工藝學高級文憑,卻應該踏踏實實從行業的底層做起,學以致用。至今這位老師仍被林大輝視為「恩師」。

 進入半島伊始,林大輝在一線的生產部搞機器,右手的食指還受過工傷,但兩三年後,他的老闆、現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調他做營業部,之後很快又升他做經理。1989年林大輝曾經離開半島,和唐英年一起投資其他項目,但1991年由於唐準備專心從政,他又回到半島領軍。

投身公職 多得老闆支持

 林大輝說,自己投身社會公益,積極做善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唐英年的鼓勵。他說,別的老闆巴不得下屬先做好工作,會鼓勵下屬多花時間和精力去做善事及出任公職的老闆卻是不多見的。

紡織品貿易戰企業家最無奈

 近年中國與美歐的紡織品貿易爭端不斷發生,對此,林大輝直言,貿易爭端沒完沒了,問題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使企業感到前景不清晰。「現在紡織業可說很難做,紡織品公司在這種政治角力中很被動,只能謹慎待變。」

政治角力 不可預知

 林大輝感嘆,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無論市場如何瞬息萬變,顧客要求有多難滿足,原料物價如何高企,以上種種問題都可以處理和克服,唯獨是不可抗拒的天災、戰爭或政治,絕對令企業家一籌莫展。未來日子,歐美國家仍會藉不同機會,就中國紡織品設定限制措施,這種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政治角力,正是行內企業家所面對的最大難題。

改變策略 加重內銷

 林大輝說,半島一向主營出口,今後仍會做出口為主,但或會不再只側重美國市場。同時公司也策劃加重內銷,在內地推出中高檔品牌。不過相關計劃會很謹慎展開,因為內地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而公司也需要更多了解內地的文化。

 林大輝認為,從長遠看,香港企業可以在原件生產的發展模式之外,協助國家培育設計和營銷人才,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這絕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利於提高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為朱鎔基重教之言感動

 因為工作需要,林大輝經常往內地公幹,他記得有次出差,看到內地報紙上報道當時的新任國家總理朱鎔基說「國家興旺,教育為本」。「我對他說的這句話印象很深刻,覺得深有同感,並為中國有這麼重視教育的領導人感到高興,這對國家來說是件好事。」

 為此,林大輝還專門買了朱的傳記來看,並決心為內地的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首要提升人才素質

 林大輝說,早年去深圳,那裡連像樣的酒店和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內地有今日的發展很不簡單,雖然距一流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很有潛力。他說:「最重要的是人才的配合,如果內地人才素質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品質、眼光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都會更好,國家可以進步得更快。 」

 出生和成長在香港的林大輝,在大學畢業前從未返過內地,加入半島後才開始頻繁前往內地。因此這20幾年來他親眼看到內地社會的變化,甚至可以說也親身參與了這種變革。當年願意投資大陸的港商不多,半島1981年在新疆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的天山毛紡廠,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中外合資項目。之後,半島又陸續在深圳、東莞和江西等地開設了獨資的生產線。

 林大輝慨嘆,香港年輕人只看現在的內地,拿來和香港比,會覺得內地仍然落後,但他看的是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的全過程,因此感受大不相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