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4] 國際郵政新秩序 放大圖片
■香港郵政與時並進,將特快專遞引入新系統技術。 (羅敬文 攝)
文:洪 磬
近年互聯網愈來愈普及,在資訊發達的美國,投遞郵件的數量卻不跌反升。歐美各國的郵政機構雖然面對龐大競爭,但並未兵敗如山倒,而是在半推半就之下轉型,重新定義「物流及資訊流」的全球網絡。
事實表明,電子訊息與物流的關係錯綜複雜、競爭之餘亦互補,這打破了一個直覺:當新一代的科技出現之後,舊的系統就會過時並被取代。
資訊傳播有多個層次,不單講求速度。即使在速度使我們相信虛擬的時代,我們仍活在實實在在的地球上,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做事的方法態度。舊東西與其一下子被取代,更有可能是調整姿態與新科技合作,各取所需。
這亦反映了資訊時代常被人忽略的一個事實:新文化不是盲目貪新,除了顯而易見的淘汰舊物,其實也在不斷重組、重用,我們除了努力追趕,亦要腳踏實地,溫故知新。
電郵速遞 上下夾攻?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不再寫信。記憶和電影裡郵差叔叔背著大袋穿梭大街小巷,人們的注目投射在他身上,渴望他來到自己眼前,帶來遠方親友的消息。
這個景象早已消失,並且已失去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推著買𣆥車的私營送件公司,以比客人自己乘車帶過去還要高的效率,將大大小小的物件交到對方手上。
表面上,這就是如今郵政的現實:普通信件貨量減少,而掛號及包裹公司又以低廉成本搶去其生意,郵政局沒生意可做。
上與電子分利
上面的故事還沒有完。不過今天的信箱故事變了恐怖版,如浪潮湧至的是銀行的月結單、還款通知書等,還有貌似信件的廣告。
報告指出,私人信件早就是郵件流量的少數(你上次投寄私人信件是何時?),以美國為例不過佔百分之一,其餘的都是商業文件,如賬單和網上購物的單據等,甚至律師信。
而私人信件之中,多數是賀卡、邀請函、明信片等,貨量不太受電子郵件左右。以上服務今天已電子化,但一樣需要實物作為憑證;在人情和禮節上,捉不緊、摸不著的電子訊息,始終不夠著實和莊重。傳統郵寄成了虛擬世界的延伸,而非競爭對手。
如此看來,電子世界愈發達,傳統郵政愈有可為。回顧一點歷史:就如有了電腦,辦公室普遍用紙卻是多了,因為資訊流通量大了、打印文件亦比從前容易了,而同時印出來的實物,有著熒光幕上的光點無法取代的性質和功效。
下與物流平分秋色
一個傳統的說法是,郵政所爭的「最後一哩」(Last mile)之地,即是派遞網絡的最後一層。正如微絲血管,分支得愈細,數量愈多。
傳統郵遞因為數量多,兼負了社會責任,不能如速遞和信差服務般選擇性和點對點地運送,例如不能取消蒲台島的服務,而私人公司可以。
但傳統郵遞的長久服務承諾,亦是其優勢。其資料庫基本上覆蓋全港所有商住戶,能夠轉換成直接郵遞(DirectMail)的商機。加上這是勞力密集的行業,其已建立的網絡覆蓋性,無可代替。
近年世界各地的郵政私有化壓力愈來愈大,同樣是禍福相依。一方面,跨國速遞公司得力於電子通訊愈來愈發達,得到有效協調派送,追蹤郵件行蹤,規模愈見壯大,甚至擁有自己的飛機隊,國營郵政望塵莫及。
另一方面,在「最後一哩」的階段,無論速遞公司怎樣宣傳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策略,成本效益始終不及日復一日操作的當地郵局。
當然,天秤的兩端如何平衡,全在乎實質數字,可以肯定的卻是市場細分化已在發生。
傳統郵遞擅長的工作,私人公司不會插手,但對於能分一杯羹的,則看準機會。
在政府的立場,郵政市場化自有其誘因,但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員工的生計不能太受影響,對公眾包括經濟能力不那麼高者的服務,更不能因無利可圖放棄,這是道義與人權的問題。
但若將專利郵遞分割出去,官方郵政又能否自負盈虧?
郵件是資訊亦是實體
郵政的運作與私有化是商機問題,但亦反映出其背後資訊流通的改變。其中最明顯的正是「資訊」一詞的含義。
純粹的資訊並不存在,即使很接近者亦往往混雜了噪音,減低了質素。例如電郵廣告,有多少令人印象深刻?資訊要發揮作用,必需配套,要在適當的時間地點以適當媒介送上。
而要讓人注目、信賴,至少暫時還是印刷媒體最好。實物的感覺無與倫比,電子資訊只要做輔助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