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5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14] 修湖覆樹木 美化石礦場

放大圖片

 港人早年打石只是配合簡單工具,幾乎全用人手。 相片提供:土木工程拓展署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本港位於火成岩地區,早期村落多從事打石謀生,出產石材除供應本地外,還被運送往內地興建祠堂或作為門的柱石等,甚至運至荷蘭。不過,過往大量採石工程造成陡峭石坡,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至近年才在礦石開採的工程合約中,加入生態及環保修復的元素。

 別以為香港早期僅以香樹、香料聞名海外,原來本港早年石材供應已行銷海外,遠抵荷蘭。港人早年打石工序全用人手,只是配合簡單工具。石工會先在採石場打出石塊,然後再聘請廣東梅縣的客籍石工精打細琢,石材便利用船隻載運出口。至今本港仍保留不少當年石砌的建築,除古舊外牆拱門外,也有海堤和水塘等。

採石留峭坡 破壞生態

 基建工程自60年代迅速發展,政府以牌照形式管理採石場,至60年代後期才改以合約形式,讓規模較大的採石場繼續經營,並成立石礦組監察、管理私營採石場的運作,推出石礦場(安全)規例。當局又使用行政措施關閉小型牌照採石場,截至1972年,本港只剩下6家私營採石場及兩家政府採石場。

 不過,傳統的採石方式使山體被削去,最後留下陡峭石坡,青山之間露出疤痕,嚴重破壞生態。當局在1989年提出全面清理整治採石場,制訂了修復工程的新政策,把原有採石場重整及美化,在斜坡表面植被及覆蓋樹木。至近幾年,港府更加入生態元素,在工程進展期間,定期監察工程對周圍動植物的影響。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