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8] 世運汽車羅少雄 車行天下 放大圖片
羅少雄前往西班牙巴塞羅那領取銷售大獎,與國際級銷售獎得主合照。
本報記者:陳少波 攝影:鄭雯欣
他從小愛車,尤其酷愛跑車,如今他天天與車相伴——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汽車市場中創立世運(汽車)集團,長袖善舞,屢屢創新,領行業之風騷,更籌組創立了「香港右𡟼汽車總商會」並擔任創會會長,多年來一直為同行鼓與呼。坐在記者面前,世運(汽車)集團主席羅少雄侃侃而談的,是他的愛車經,是車行的生意經和管理經,是香港與內地汽車業未來合作發展的大計。畢竟,車是男人的最愛,車是男人的驕傲,車更是成功的象徵!
從顧客出發
1984年,羅少雄創立了自己的車行——世運(汽車)集團,並率先在香港推出一站式服務,為顧客提供最完善最貼心的服務,從汽車保險到汽車按揭,從維修到貿易,統統為顧客包辦。顧客只要在他的車行買車,所有事情就不用自己操心,全部交給世運(汽車)。此舉大受歡迎,顧客盈門,很快令他在香港車行中站穩腳跟。隨後,羅少雄更兼營洗車以及停車場業務,進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務。
目前,世運(汽車)的一站式服務,從幫客人拿車牌開始,能夠為顧客介紹最好的駕駛學校;可以一直延伸到顧客的車報廢,提供拖車服務,保證讓車入土為安。如果顧客的車性能還不錯,或者顧客只是不覺得車的款式舊了,世運(汽車)更能提供增值服務——把車修整修整,然後出口到非洲和南亞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對舊車的需求很大。而對顧客來說,與其拿車拿到車廠𠐟開,還不如出口海外,即使只是收1000、2000美金。
一站式服務的秘訣是甚麼?是用心。羅少雄說:「我們很重視與顧客之間的溝通,我們視顧客為朋友,了解他的喜好,他的個性,為他介紹車廠,介紹各種品牌的歷史和文化,是喜歡老爺車還是喜歡跑車,市場上一旦有限量版面車,我們第一時間就會通知他。我們會培養顧客對車的熱愛,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愛車之人。」
世運(汽車)集團用心照顧顧客的每一個細節。例如美容護理部的員工會告訴顧客,不同的蠟有著怎樣不同的效果,他的車應該選擇哪一款蠟等等;他們在香港有個急修部,不管顧客的車打不著火還是爆胎,只要一個求救電話,急修部的員工第一時間都會到達現場,提供3A服務—anytime,anyplace,anywhere。「你要知道,顧客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及時出現,他會永遠記住你的!」
從市場出發
從1984年至今,羅少雄從事汽車行業超過20年,中間幾起幾落,經歷好多風浪,如今坐看風雲起,已是處變不驚。
對於過去的起伏,他澹然處之,不願多談。「要量力而為,不要衝得太前太厲害。有10元的本錢,做100元的生意還行,要做1000元的生意,就很危險了。負債太多,一旦經營環境改變,就會把企業拖死的。找合作夥伴很難,富貴沒有問題,萬一資金出現問題就很難說了,兩個人一定要合拍,要思維相同,要了解他的需求是甚麼?長相廝守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尋找策略性合作夥伴。」這些經驗看似平淡,卻不僅僅是用錢買回來的,更是「有血有淚的」。
穩徧穩打,並不意味著保守,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羅少雄強調說:「我們做生意,一定要有目標,這樣才能不斷向前跑,一定要以市場為中心,求變、求創新、求發展,這樣才能不被淘汰。」
他接著分析說,市場都在變化,以前只做兩座車的保時捷車廠推出了四座車,過去不會生產小型車的平治車廠,現在也開始出產smart car,走小車路線,生產輕身的省油車。他們這種變化,就是要全面開拓市場領域,全面培養顧客的品牌忠誠度。
「汽車的車型過去5年一個週期,現在是3年,以後可能1年就變。市場變化,如果我們的經營不跟著變化,怎麼能不被淘汰呢?」他加重語氣說。
他看好中國內地市場的發展。中國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產銷國,產量直追德國,同時還是第三大消費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對汽車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目前13億人口,大約擁有3000萬輛車,未來增長的空間還是十分巨大的。
羅少雄認為,如何把香港的高科技和內地的成本優勢相結合,是香港工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香港研發和香港的產品設計加上中國製造,未來5年的回報會數以億計。
從員工出發
公司的競爭力歸根結底在於人才。羅少雄強調說,人才是公司的無價之寶。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對員工的培訓,鼓勵員工多看與汽車有關的書,培養他們對車的熱愛。「人不論做哪個行業,必須熱愛這個行業,才能有成就。」
世運(汽車)集團的培訓非常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推行「1+1」式的培訓,即用成功的人有經驗的人來帶新人,上一級帶下一級,傳授經驗,幫助新人早點熟悉行業,迅速掌握銷售技巧和待客之道。他們市場部經常召開集思會,大家七嘴八舌地探討市場形勢和公司的發展,集思廣益,有時候還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講課,傳授理論知識。
另一個特別之處,世運(汽車)集團會讓員工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這樣不僅不會令員工對工作感到沉悶,更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特長,也找到最適合發揮自己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世運(汽車)集團讓每個員工都能分享到公司成功的成果。「公司賺錢了,包括送檔的文員都能受惠福利。我們要讓員工對公司有歸屬感,他們對公司忠誠,不想公司輸,公司自然會向上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