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3] 歷史與空間:「太宗懷鷂」與「太祖彈雀」

放大圖片

徐 康

 這是歷史上兩位皇帝的兩則有趣的故事。

唐太宗為何獨怕魏徵

 「太宗懷鷂」,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隻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徵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裡;魏徵發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徵滔滔不絕地講著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裡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徵,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徵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裡。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徵。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是輔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後上諫二百餘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鑒,居安思危,行聖賢之治。魏徵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作為座右銘,並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徵比他早逝,他便哀歎「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並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徵看見,他藏鳥於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徵知道,這一細節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徵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宋太祖為何轉怒為喜,變罰為賞

 「太祖彈雀」,則見於宋代司馬光所著《涑水紀聞》,講的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一日,宋太祖在後花園彈雀(以彈弓擊雀),幾位大臣不滿於此,故意稱有急事求見。太祖一聽他們奏請之事,乃尋常小事而並非「緊要」,遂由掃興而生慍怒,詰問為何謊稱急事?一位大臣回稟道:「我認為平常事也比彈雀要緊急些。」太祖更加惱怒,順手操起侍從的斧柄撞向大臣嘴巴,敲落他兩顆牙齒。大臣慢慢地彎腰撿起牙齒,揣進懷裡。太祖罵道:「你把牙齒藏起來,是想(作為證據)告我狀嗎?」大臣答道:「我不能告陛下的狀,自然有史官會把這件事記下來。」太祖為其忠耿之心所感動,遂賞賜金帛以示撫慰。

 這個故事比「藏鷂」的情節更要曲折一些,君臣之間的對話與動作,始因龍顏大怒而劍拔弩張,後因君王頓悟而豁然冰釋。比起前一個故事中的唐太宗來,宋太祖顯然更專制霸道一些,讓忠耿的諫官付出了兩顆牙齒的慘痛代價;然而他終能分辨忠奸而及時止怒,一旦明白過來就反躬自省、以賞代罰,這種過而能改的胸懷與氣度,仍不失為「明君」風範。這一幕大起大落的悲喜劇,宕蕩起伏,扣人心弦,使這段故事成為凝煉短小而又一波三折的精緻之作。

鳥雀事小

江山社稷事大

 這兩則小故事,都關乎皇帝,關乎君臣關係,關乎進言與納言;又都從小小鳥雀入手,透過小事折射出意義重大的主題。在封建時代,不可能有現在的民主機制,一些較為明智的帝王往往重用直言敢諫之臣,以便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沉溺於聲色犬馬以至逸樂亡身、耽政誤國。喜歡玩鳥、彈雀,如果作為一種愛好,君王與平民並無異處,亦無可厚非;然而,諫官們卻從玩物喪志、居安思危的高度,或旁敲側擊,或直言提醒皇上,看似小題大做,實則助益大焉,包含著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深刻道理。「懷鷂」故事中,魏徵明明看在眼裡卻「佯裝不知」,進而故意「滔滔不絕」拖延時間「致死」太宗的「愛鳥」,以達到既諫言、又誡事的目的,表現了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彈雀」故事中,眾位大臣明知太祖在「彈雀」,卻故意謊稱「有急事求見」以干擾其事,以及那位忠諫大臣的耿介正直與從容應對、不卑不亢,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給故事增添了生動的細節,不僅使人讀來饒有趣味,而且給人留下雋永的思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