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教育的兩難困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1-18]

■洪清田 資深評論員

 教育是生命的傳承,一個生命影響、感動和感應、印證和傳承另一個生命。問題也正在此,可能在「生命和生命」接觸中,局限了學生的生命,以至師生雙方的生命。

「傳承舊生命、塑造新生命」

 教育的兩難,是既希望新生命傳承舊生命,不要數典忘宗,又希望新生命真真正正成為整全、自主自動的生命,可以獨立面對人生和世界,不必依賴舊生命和舊生命的資源、事功和基業。傳承舊生命的成功,意味著塑造一個新生命的失敗。塑造一個新生命的成功,意味著傳承舊生命的失敗。教育面對這個永恆、不可能全面解決的兩難困境。

 這個兩難困境中,人不能兼得世界之美,只能選擇(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一個傾向,形成一個模式,按其總體特性、規律和邏輯運作,兼容並蓄那個傾向和模式的正面和負面,在中西文化和歷史的多種背景(Multi-context)中求取時空割切下的自然應然形態,接受這個「自然應然形態」的現實,順勢而為。這意味著因教育的取向而需要重新界定「生命」、「傳統」和「現在」的定義、意義和自然應然形態,亦即重新界定「教育」的定義、意義和自然應然形態。

 打破教育這個兩難的困境,產出「傳承舊生命、塑造新生命」的新一代,產出「跨越和融合傳統和現在」第三種生命,是多種背景交叉運作下的異數,而且永遠偶然因素在,不是理性主義可窮其究竟。

 二三十年來,香港的教育由百年的「精英教育」質變為多元、開放、自由、平等的「類公民社會普及教育」,官方和民間各層主事者、決策者和執行者卻對教育的本質、特性和兩難沒有基本的認識。由「精英教育」質變為「類公民社會普及教育」,一是一個百年過渡,一是具香港特色的難題。這兩層面「乾坤大挪移」和「交叉感染」,可能是人類教育史上的特例,一如香港是人類歷史上的特例,有普世通性,也有本身特性、規律和邏輯。

教育轉型是教育意義的重新界定

 香港教育和香港現象一理分殊,各有各的目的和結構,各以各的規律和邏輯運作,但又互為表裡,互相配置和扯動。從幾十年浩如煙海的文件和會議可見,各層主事者、決策者和執行者幾十年來在推行由「精英教育」向「類公民社會普及教育」轉型時,完全沒有進入教育的深層次本質、矛盾和問題,沒有從中西文化歷史看香港和香港教育。他們完全感覺他們主持教育轉型,是在進行一場重新界定「生命」、「傳統」和「現在」的定義、意義和自然應然形態,一場重新界定「教育」的定義、意義和自然應然形態,一場重新界定「香港」和「香港現象」的定義、意義和自然應然形態。

 香港自覺選擇一個傾向和模式,按其總體特性、規律和邏輯運作,兼容並蓄那個傾向和模式的正面和負面,在中西文化和歷史的多種背景(Multi-context)中求取時空割切下的自然應然形態,接受這個「自然應然形態」的現實,順勢而為。香港教的成功,是「拿來主義」的成功,簡單由西方抄些分科專業之學,不顧分科專業之上的跨科人文通識。分科專業之學也是應用的、技術性的,不顧專業之學的理和來歷。在分科專業之中,香港可以產出世界一流的學生。香港的精英,就是這種「拿來主義」的「應用的、技術性的分科專業」精英。

官方和學術界應思考教育改革

 幾十年來向「類公民社會普及教育」的轉型,是由這類精英主事、決策和執行。他們由最表層的應用出發,起於應用層面也止於應用層面,照投外來理論和理念,以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搞教育轉型和改革,把主力放在制度、系統和結構,訂下目標、政策、指引和程序,以為按本子辦事、跟足政策、指引和程序就可以到目標。對於外來理論和理念是怎樣從別個社會產生出來的,後面有什麼歷史和文化的有機因由,預計可以到什麼果、要付出什麼代價、接受什麼負面效果,怎樣把外來理論和理念放在香港的現實的多種背景(Multi-context)中思考和觀照,他們完全有涉獵。不論贊成或反對某些具體的政策或改革,官方和學術界同樣犯上這個問題。這是整個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