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天外來客也有火 木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15]
放大圖片

圖、文:李澤銘

 木星,電影劇照師。

 劇照師,一個頗陌生的職業,從字面大概可以估計到他的工作,因為電影宣傳海報、劇照等總要有人來拍吧?實際情況如何,又想不出個所以。當記者接到這份訪問差事,已感不妙;再見到一身藝術家打扮的木星,就真是千言萬語不知從何問起。

 不知怎說還要說,總要找個channel(渠道),好讓大家溝通。記者知道他是劇照師,便問他的工作詳情;得悉他在辦展覽,便問他辦的目的;看見他掛到牆上的作品是清一色的黑白照,便問他其中的原因……想不到搭通channel後,竟有意外收穫。所以說,加時往往更精彩。

 木星在91年開始業餘拍幕後花絮,間中也會登在本地電影雜誌,但到97年為許鞍華《半生緣》拍劇照及幕後花絮,許鞍華覺得他的相片比原本的劇照師拍得更好。之後,他就成為很多部戲的「御用」劇照師……

場景一:工作

 「我工作一般準備四、五部相機,有長鏡,有廣角鏡,有標準鏡,又有黑白膠片的相機,甚至傻瓜機都有。除了拍攝工作指定的劇照作宣傳,其他時間我會拍一些自己喜歡的。」

場景二:展覽

 「其實我並不想自己搞展覽,因為太麻煩。但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人,與觀眾交流,收集多一些意見,便能知道自己的修養去到哪裡,才有空間改進,想起來這辛苦又幾值得。」

場景三:黑白照

 「因為野心大。彩色相的顏色會分散人的注意力,黑白相比較簡單,容易襯托出主體,而且黑白底片的保存時間較長。」

場景四:入行

 「以前有些製作成本低的電影,劇照由底片直接沖晒出來,不用另外請劇照師。有些劇照師會躲在攝影機後面,攝影機拍甚麼,他就拍甚麼。」

 就是這麼簡單?記者也會做吧!但正如服務態度,今時今日,做到這地步並不足夠,於是有了今天的木星。

 「我當副導演時,常見到人在拍劇照,有時我也拿起相機來拍一下,漸漸就開始想為甚麼我一定要跟隨攝影機的角度,為甚麼我不能嘗試其他方式,為甚麼我不能在action之前,cut之後拍,為甚麼……」

 或者就是一大堆「為甚麼」,使木星拍出來與別不同的劇照,就是多了幾個為甚麼,他的作品就比別人高了個層次。所以大家就知道為甚麼,木星只拍了幾年劇照,就能在行內享負盛名。

場景五:新人

 木星的成功也為拍劇照這一行招來了新血,面對這批新人,木星一方面看到這一行的未來,有新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這一批舊人被淘汰。

 「所以我要辦展覽,我要不停地想,不停與其他人交流,就是不想自己停下來。我的拍攝方法雖然比前人進步,但始終會變得因循,沒有突破,這與那一批安於攝影機後的劇照師沒有分別。」

加時篇:不分場

 話題不知不覺又回到木星的出身,他的成長。他27歲才入行,在亞視做了7年製作助理,往後又做了十多年副導演,之後才偶然成了劇照師。在電影圈內兜兜轉轉半生,原來出自一份對電影的熱愛,和一股終要成為導演的野心。而劇照師,可能在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下,與電影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罷了。

 「每一個初初入行的新人都會有這個野心,從場記開始,到副導演,然後導演。由副導升做導演,看似只差一步,但跨越這一步卻異常艱難。有人熬了廿多年還是副導,更多人不想再浪費青春而轉行。以往做副導最重要找到個好拍檔,即導演,當那位導演做得成功,接戲接到停不了,或當了監製,便會給你機會,讓你嘗試當導演。但以這幾年的電影市道,很多導演連自己也沒有工作。」

 「另外,時代也改變了,由低做起已不再是成為導演的唯一途徑,有名的演員也可轉為導演,攝影師可以成為導演,寫劇本寫小說可以成為導演,甚至自己提起一部DV拍下拍下,也可成為導演。」

 說到這裡,木星心中的不忿,終於流露為眼中的怒火。這把火一發就不可收拾,木星開始連珠炮轟行內的種種陋病和「騎呢」怪象。但罵歸罵,喜歡始終是喜歡,工作始終是工作。

 「套戲未開拍,全片上下,台前幕後,除了導演,都知道這又是一部垃圾,每天都要對住這垃圾,花幾個月的心血製造一件垃圾……但所有工作人員都靠這部片開飯,雖然不滿,雖然心痛,也無可奈何。」

 「當了劇照師後,工作更自由,朋友也覺得我更開心。拍劇照讓我繼續留在這一行,既可以維生,又能為我帶來不少虛名。在新機會(做導演)來臨之前,這算是幾好的歇息地吧。」

 訪問在加時又加時的情形下,因木星的一位朋友突然出現而被迫腰斬。在想不到「埋尾」問題的情急之下,記者隨口問了句:你為甚麼叫木星呢?

 「這是秘密,只有相熟的朋友才知道原因,待日後熟絡些才告訴你。」

 真的那麼神秘嗎?但木星似乎留下了伏線,記者與木星的緣份可能不止於此吧。人類對木星的探索也不是射一次火箭便能完成。篇中疑問唯有待下回分解(若然還有下一回的話)。

 記者一面參觀木星的作品,一面奇怪為甚麼要把照片放到這麼大。

 「影像放大了,照片中神髓才容易流露,觀眾才感受到當中的震撼。外國許多攝影師甚至把照片放到比人還要大。」

 覺得眼前的照片沒有甚麼特別?

 皆因版面所限而縮小了。

 木星表示他最怕被人問他拍照時用了甚麼tone,甚麼feel。

 「我不懂回答,總之就是你們看到的樣子。」

 所以當木星問記者對他作品的評價時,記者只會說一聲「好」。

 因為記者也最怕人問他為甚麼「好」。

 總之就是「好」啦!

 訪問當日是木星劇照展的開幕日,但木星事前原來並不知道,而且他還因有事不能出席開幕禮。訪問途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貌似龍應台的台灣作家,以一口台灣腔的粵語力勸木星出席開幕禮,而木星(左)則以帶強烈廣東口音的國語解釋,但聽在精通各地口音的記者耳裡,他們只是在自說自話。經過一番激辯(其實為何要那麼激),他們似乎得出了共識(從無溝通也有共識?)而各自散去。

 右邊的少女與記者面對眼前奇景,只有在一旁陪笑(傻笑)。

 木星對記者表示他所拍的劇照超過三分一是幕後工作人員。

 「拍幕後是我當初拿起相機的目的之一。常說導演是電影的靈魂。不錯,他的確較重要,但如果只有他,沒有其他人,就等於有將無兵,能拍出電影嗎?」

 觀眾只看見台前的畫面,那些幕後耕耘的工作人員卻一直默默無聞,希望用相機留下他們的歷史。

 「我現正申請資助辦影展和出影集,把多年拍攝的Behind the Scene公開,讓幕後花絮可以曝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