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津沽梨園天華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15]
放大圖片

 ■高渤海與當年稽古社子弟班的陳成庚合影。

李文林 姚萍

 天津勸業場是商業泰斗高星橋1928年斥巨資興建的一座商廈。當時的勸業場猶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大世界,遠近聞名,生意興隆。當年,為了招攬生意高星橋在勸業場四樓建有一座三層戲院,取名天華景。

 勸業場建樓蓋戲院時,高星橋接受大家的建議起名叫天華景戲院。當時有個有名的男旦角叫王靈珠,在上海時與麒麟童合作。王靈珠來天津發展時,同來的有一個老生叫陳月樓。陳月樓又聯繫了王靄人、張鴻祿、張景山三人組成戲班。三人中張鴻祿出資最多,所以開業之初的天華景稱作鴻記天華景舞台。

 1928年12月15日,鴻記天華景首場演出開始,當天就賣了日夜兩個滿場。演出時演員賣力氣,觀眾也捧場,所以演出效果十分火爆。但是很快就出現了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演員之間的包銀問題。通常頭牌演員必須有威信,壓得住場,其他演員包銀多少都不敢鬧事。但是天華景的頭牌演員弱一些,屬於共和班,所以演員之間爭包銀的事就難免了。第二個問題是票款問題。當時號稱有十大股東,有些股東每天「坐鎮」戲院,只要票房收到現金票數,立馬就納入私囊,造成了股東分配不公和管理上的混亂。結果,從開業之初到1929年9月份就爆班散伙。

 高星橋的長子高渤海當時年僅16歲,正在新學中學上初中一年級。他從14歲就喜愛上京劇了,天華景戲院一開業他如魚得水,放學以後就在前後台亂串。這一天,高渤海一到後台見大家個個垂頭喪氣,一打聽才知道是「班爆了」。他當時只考慮到今後自己沒法學戲了,所以也很失望。婁廷玉等幾位管事都希望讓高渤海這個少東家出頭組織大局,大家還能繼續幹下去。

 高渤海與其父高星橋一商量,高星橋考慮的是勸業場剛開業9個月,生意很興旺。這鑼鼓聲一停下來,場內必然顯得冷清。所以他很支持兒子高渤海的想法,前後拿出兩萬元作為經費使演出能夠繼續下去,同時對兒子也是歷練。

 於是高渤海又回到天華景組織班子,並且有婁廷玉當眾宣佈演員名單及每人的分工。高渤海也正式宣佈這個戲班的名稱,沿襲歷史上在老天華景演戲的戲班名稱,仍然叫「稽古社」。後來成為武生泰斗的張春華和張世麟、張雲溪等一大批京劇名角,當時都在稽古社子弟班學藝。

 有一天高渤海正與管事的聊天,忽然來了一位客人。彼此寒暄後一問,對方是上海著名排戲的名叫陳俊卿,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編導。當時在梅劇團等名角主持的戲班裡,編導的作用不大。而在一些上演故事性強的彩頭班,編導的作用可以說舉足輕重。高渤海剛看完小說《西遊記》,就問:「唐僧取經您能編嗎?」陳俊卿答:「當然可以。」高又問:「您為甚麼從上海回天津來了?」陳坦誠相告是與李桂春(李少春之父)因包銀鬧矛盾分手。高又問:「數是多少?」陳如實地說,他給我每月100元,我要150元。高渤海說:「如果您願意,我每月給您300元行嗎?」陳俊卿當時大吃一驚,他那年48歲,高渤海18歲,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時,高渤海又說:「我可有個條件,第一,咱們雙方一簽合同,您即刻與李桂春斷絕關係。第二,每月您要交給我一本《西遊記》。」雙方達成協議後不久,經陳俊卿介紹又聘請了一個名伶趙美英(趙燕俠的姑母)。她唱作俱佳,當時在天津可以說首屈一指,正是當紅的時候,嫁給了軍閥李景林當小妾。此時李已故去,所以準備重返舞台。自從聘請了趙美英以後,天華景戲院人如潮湧,天天客滿。

 「文化大革命」中,天華景慘遭厄運,長期閒置。事隔近40年,天華景重新開業,使勸業場這座已有80年歷史的商廈絲竹聲聲,青春永駐。天華景的新牌匾由著名畫家韓美林題寫。 (本報天津辦供稿)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