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如
今年二月九日下午,筆者和香港梅州聯會、香港崇正總會及香港南洋輸出入商會部分同仁從香港坐車前往梅州。由於梅河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我們只花了短短的四個多小時,就來到享有「文化之鄉」美譽的梅州市。這次梅州之行,除參加秀蘭大橋(此橋為全國政協委員梁亮勝博士捐巨資興建,以其母楊秀蘭女士之名命名)剪綵儀式、梅州市人民醫院秀蘭門診大樓落成剪綵奠基儀式、二○○六梅州客家山歌旅遊節等多項活動外,還兩次造訪嘉應學院。
嘉應學院凝聚了客家人的心血,客家鄉賢出力不少。旅居世界各地的客家先賢,熱心扶持家鄉的教育事業,你捐一筆錢,他捐一筆錢,集腋成裘,加上學院師生胼手胝足,努力拚搏,終於使粵東北升起了一顆教育明珠—嘉應學院。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山區,與江西、福建毗鄰。由於經濟欠發達,雖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卻沒有一所像樣的高等學府。有志求學的青年,為了深造,只有跋山涉水,遠走他鄉,近的到廣州,遠的到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國。現在有了這顆教育明珠,粵、閩、贛三省的學子有了新的選擇。
客家人過去無依無靠,為了改變命運,只有靠兩條腿遠走他鄉,到東南亞、中亞、歐美甚至非洲等地尋找生機,賺了錢回家辦教育。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到今天,成就舉世矚目。一部分人從各個領域快速富起來,貧富懸殊日益明顯,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這是社會發展中的陣痛,是政府和民眾都亟需解決的難點。儘管如此,在國力大增的情況下多在教育事業上投入資金還是應該的。
嘉應學院現在經濟拮据,發展大計無法全部實施,如行政大樓、實驗大樓等已停工很久。學院現有學生一萬二千多人,而政府每年所撥的款項只有八、九千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個學生每年不到八千元,實在太少。看到嘉應學院的窘況,一顆教育明珠落到如此地步,我不禁黯然神傷。中國的教育投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甚小,還不如一些落後的非洲國家。公共教育是現代國家所關注的「公共物」(Public Good)之重要成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要增加一些才是。
我們造訪時正值學院假期,黨委書記李俊夫帶領院方多位高層以及音樂系系主任和二位年輕教師熱情接待。李俊夫書記當過教師、縣長、縣委書記,工作經驗豐富,很有魄力。他雖然對目前的經濟拮据狀況憂心忡忡,但堅定樂觀,我相信他會採取多種辦法渡過難關,令粵東北的這顆教育明珠冉冉升起,光芒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