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4月3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黃仁宇到胡恩威的《萬曆十五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4-30]
放大圖片

楊永德飾演的張居正及其概念圖

 黃仁宇1981年寫成的《萬曆十五年》,顛覆了閱讀中國歷史的傳統觀念,從公元1587這個年份,從六個歷史人物中,見微知著,剖析中國的積弱之謎。

 下周,進念二十面體的胡恩威,聯同《走向共和》的編劇張偉健炮製的舞台劇版《萬曆十五年》,沒有文字,卻有六幕獨腳戲,三位昆曲演員,及六個中國式的悲劇人物。

胡恩威的慾望明朝

 要不是《走向共和》,要不是該劇編劇張健偉,胡恩威不會再搬演《萬曆十五年》。

 認識張健偉這個關鍵人物,胡恩威跟大家一樣,也是透過沙士期間觀看電視劇《走向共和》。「他看慈禧、袁世凱,並非如教科書所說的單純的壞人,他看問題比較立體,正如西方歷史,不會簡單地說希特勒是壞人,而是為何他會是壞人,有什麼經歷。」後來,胡恩威了解到張健偉的歷史觀同樣受黃仁宇影響,二人一拍即合。

 其實早在1999年,《萬曆十五年》已被搬上舞台,但演出中沒有六個歷史人物的角色,只有演員閱讀反思《萬曆十五年》,並無角色扮演。「上次較概念性,借題發揮,從文本去講一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借花敬佛,就如借討論明朝有什麼音樂,來了解中國音樂從來沒有系統記錄。今次二人決定由概念回歸歷史人物本身,由人物的悲劇性出發。

 由第一稿的七小時劇本,到現在約兩小時的正式演出版,圍繞的仍是人物的「悲劇性」。「六段戲,每段圍繞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一大類中國式的悲劇人物。」他說,具體而言,六段獨幕戲的表現手法不一,有的像莎劇,有的則使用黑色喜劇手法,唯一相同的,是每個角色都由一個概念出發。

 「例如申時行,我們就以『大和事佬』這個概念去發展。張居正是強人,卻死得很突然,有很多幻想空間,他的悲劇性在於鬥不過命運。海瑞體現的是那種阿Q精神。戚繼光是一名工程師、發明家,如在歐洲,應該是達芬奇級數,但在中國歷史中,只能是一名武將。萬曆皇帝呢,則是在一個困局裡面,好像金絲雀般,唯一反抗就是不動。」

 面對三綱五常,道德禮教,萬曆除了服從還有什麼法子﹖這除了應驗黃仁宇於原著中時常提及的以道德治國的弊端外,還折射了當時壓抑的風氣。「其實《萬曆十五年》不複雜,都是講人的慾望。」對於當時慾望如何被體制、傳統壓抑,身為皇帝的萬曆最了解不過。今次,胡恩威特請來三名昆曲演員,以牡丹亭的片段穿插於萬曆的獨腳戲當中,將牡丹亭跟萬曆的壓抑來個對照。

 「除了牡丹亭是湯顯祖於萬曆年間創作之外,牡丹亭亦很能代表當時的社會狀態。說得白一點,其實牡丹亭是一部四級片,講性幻想、自瀆,不過用好優雅的文字包裝,但每一場戲都好淫。」當時《牡丹亭》被禁。「野史中提及有官員曾偷偷叫戲班在家裡做呢。」

 如果問你明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若你充其量只是想到張居正這個名字,及他的一條鞭法。也許真如胡恩威所言,是中國歷史的教法有問題。「為何香港人無興趣?其實是因為教學是死背式,是教條式,而非討論式的。」所以今次演出對歷史不會有什麼結論︰「歷史好玩的地方,就是可以拿來討論的。」

 何妨進劇場,給你腦海中的張居正一次重生機會。   文:黃傑瑜

《萬曆十五年》不是正史

 明朝歷史顯得複雜紛繁,普通人難以從中找到明確的綱領。黃仁宇寫《萬曆十五年》,要言不煩地梳理出一條敘述線索,以六個人勾勒了決定明朝面貌的六條濃淡不一的輪廓線。通過再現和分析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發生在明朝朝廷和地方的事件,揭開了萬曆皇帝和他的臣僚與子民之間的關係。在他筆下,君臣之間不和諧和不正常的人事關係既是中國歷史的畸形產物,也是中國歷史的失敗所在。

該書雖然不是小說,但六個主要人物——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李贄——各具特點,是大時代的經典人物,他們之間的對比、互動和矛盾,讓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中國歷史有別具一格的感受。

 在今天的人看來,明代歷史很複雜。中國皇權社會發展至14世紀,就像一粒熟透的果實,光彩逐漸黯淡,腐敗的斑點越來越明顯。今天的歷史學家認為,明代的政制,是朱元璋個人性格氣質的產物。在這體制下,明朝暴露了眾多危機:君主權力集中,責任過重,除了寥寥幾位,其餘皆不能勝任;八股取士,學問被空洞化,有經緯之才者日少,紙上談兵者日多;君子日少,狂狷日多;內閣成為權力鬥爭和派系傾軋的機器;明太祖推行民間道德制度化,道德蛻變為死板的教條和精神負擔;缺乏自覺的道德要求,經濟發展帶來了整個社會道德與思想的扭曲。

 《萬曆十五年》行文中透露出一股悲劇意味,超出了學院派客觀冷漠的分析,所以很容易就被讀者接受。不過作者對筆下歷史人物的觀感,也有推己及人的臆斷,有時對同樣的史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作者刻意選擇了其中的一種,使歷史作品過於戲劇性。這是後來讀者需要隨時提醒自己留意的。

文:張俊峰

多媒體中的昆曲

 對於胡恩威《牡丹亭》是四級片之說,於劇中以杜麗娘的形象出現的孔雪萍說,比較欣賞它唱詞的優美。

 與孔雪萍同台演出《牡丹亭》的是國家一級演員的石小梅。她們以戲班演員的身份,在萬曆的獨腳戲中出現,先唱出牡丹亭中《驚夢》的一段,接著是萬曆的獨白,兩名昆曲演員則會於台後的位置上作定格造型,杜麗娘作為代表萬曆的慾望對象,亦會有機會跟萬曆「對戲」。

 「我覺得萬曆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人,卻偏要很壓抑。」孔雪萍稱這次合作,把她們跟萬曆並置,一虛一實很有意思。而另一名武生單曉明,則會飾演戚繼光,稍後亦會演出進念的《挑滑車》。

 自02 年的《佛洛依德尋找中國的情與事》開始,前輩石小梅早已跟以多媒體創作著稱的進念合作無間。她說相比傳統昆曲程式化的演出,跟進念合作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甚至刺激到傳統昆曲演出時,作出小改動。「而且,好像合作過《獨腳戲》中牡丹亭中「拾畫、叫畫」在內地根本演不到,沒有資金是其中一個因素。」

 小梅當初看進念的錄像時,雖然不太明白,但基於可以對外宣傳昆曲,就合作起來。「我跟他們合作有一個先決條件,是我要完整的呈現昆曲優美的一面。」所以石小梅說,跟進念合作,是基於相互尊重。幾次愉快的合作下來,即使今次只為配角,石小梅也一口應允。 文:黃傑瑜

日期︰5月5-14日

地點︰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80-$180

思考藝術

 如果沒有昆曲元素,改編《萬曆十五年》還有理由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