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19年毛澤東(右一)母親文七妹帶同三個兒子進城拍攝的合影照。 (新華社)
──訪港大歷史教授馮客
文、圖:麥 琛
「知道我喜歡中國的民國,你就一定明白我為甚麼喜歡香港。」新任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馮客(Frank Dikotter),專研民國(1911-1949)歷史。「歷史這幅圖畫,永遠不只單一面,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實。」從嶄新的角度微觀社會,從小處建構整體,不拘泥於既有史觀,他眼中的民國,是漂亮、光明、引人入勝的。
老外一名,何以醉心中國歷史?馮客笑言,重點原不在中國。「我愛的是歷史,但你總得要找一個地區來研究。」他關心的題目是近代的全球化,而要著手此題目,必須衝出歐洲。「研究法國、英國、瑞士的歷史,看不到整個世界。歐洲史學者寫的世界史,總以歐洲為中心,然後在書末聊備一章談談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歐洲以外地區。」
生於荷蘭,在瑞士上大學,專修俄文,副修中文。當初他認為前蘇聯有點特色,但遊歷後還是覺得俄羅斯太過「歐化」;加上一點現實考慮,最後選上中國。「畢業後原本想赴俄研究俄國文學,但申請不到獎學金。中文老師對我說:『何不研究中國?獎學金多的是。』」就這樣,他到了著名的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長期研究中國歷史。
對歷史學者而言,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度,因為資料詳盡豐富。「研究非洲歷史,文字記錄太少;印度的記錄一是以英文寫成,一是以數之不盡的地方語言記錄。」中國和日本的文字記錄詳細,語言單一,研究容易。外來者看一地歷史也有其好處。「局外人有更大餘地去發掘題材;亦因如此,我不會研究荷蘭或瑞士的歷史。」
從小處看國際化
以民國為題材,是因為馮客認為那是一個體驗著全球化的時代。「你知道『改革開放』嗎?」偉大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80年前後為中國制定的國策,身為炎黃子孫豈有不知之理?「我認為,改革開放不是始於1980年,而是在1911年,甚至可以追溯至1902的義和團。」馮客說。
「一派的傳統觀念,認為民國是個『黑暗時代』,立時聯想起的只有軍閥割據、蔣介石貪污腐化、一黨專政、落後;這些都是單一個面。」馮客指出,一些人看歷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人物只看蔣介石、汪精衛,地點只看北京。他從小處出發,描繪出民國進步、現代、國際化、生氣勃勃的一面。
他對記者說,「你身處香港大學,可以說英語;你想想現時中國有哪一所大學的學生和你一樣能中能英?」例子一,民國年代全中國有十數所大學以英語教學,老師來自世界各地,學生耳濡目染的都是外語和國際思想。「他們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衝擊,在國際化的環境感覺良好。」他提醒港人,雖然港人習英語多是由於殖民教育,但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在全球各地都受重視;懂英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鄧小平在1980年後開始送學生出國留學,其實只是恢復1949年之前的狀態。」例子二,至1949年止,學成歸來的中國留學生約有四萬餘人,比起十九世紀末的數十人,實在是大躍進。「有的到德國習犯罪學,有些赴日讀人類學,或是留英修法學;他們每人擁有一個博士學位,是一方專才。」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初建成如此一個國際學術交流網絡。
攝影透視百姓內心
也許,有資格讀大學或放洋留學的,大多出身資本家、專政官僚或富農等「兇惡特權階級」,不能代表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中國善良百姓。於是,馮客想出方法去著眼普羅百姓的生活。寓工作於娛樂,本身喜愛攝影的他,想到研究中國的攝影史。
從坊間搜羅大量民間攝影,不少是影樓的人像照,從中卻能透視百姓心中所想。「從文件記錄,我知道到影樓拍一張照片的價錢,相等於一般人三、四天的薪金,不太便宜但仍負擔得來。」馮客說,一派學說認為中國人拒絕科技、厭惡現代與進步,並不正確。「毛澤東的母親出身貧窮,但仍然可以與三名兒子進城拍一張合家照。」拍人像照的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他認為顯示出中國人普遍喜愛這種舶來科技。
攝影反映著全球化。「在一方發明出來的科技,傳至另一國度,與本土文化相結合。」一些照片的佈景,畫有汽車、洋式多層平房、電燈等現代化科技產品,他認為代表中國人嚮往科技,渴望成為現代的一部分。另外,人們少拍獨照,喜歡全家照,也反映重視家庭的傳統文化。「科技加強了家庭成員的聯繫。」
一些人眼中的全球化,是西歐先進國發明一些東西,傳到落後國,取代既有的本土文化,是一種文化侵略。馮客所認識的全球化,卻是共融。「你聽過郎靜山嗎?他是1949年前中國著名攝影師,在國際上也很有名氣,是英國皇家攝影學會資深會員。」這名中國第一代攝影記者(1892-1995),自幼習畫,其後學攝影。他把底片重疊沖印造成水墨畫的效果,稱為「集錦攝影法」,結合國畫與西洋攝影,是典型運用外來文明豐富本土文化的例子。
歷史不止一個面
從小處著手,繪出由下而上的歷史,馮客不同意先下結論,再找論證的由上而下史學方法。「把民國定性為『半殖民半封建』,容易得很,但其後就甚麼都看不見。」近年對民國歷史的研究漸多,他相信隨著資料增加,其他學者都會認同他對民國光明一面的看法。「一次我到南京中國第二檔案館搜集資料,看見三名上海來的法官翻看民國時代的法律資料。一談之下,他們說原以為民國無法無天,現在驚覺原來當時在法治上已有一定工作成果,甚至足以讓今天借鏡。」
早前,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袁偉時於內地《冰點》周刊刊出的文章,由於史觀差別,掀起風波,引發中外清議。撇除政治問題不談,學者的探究本質不受拘束地突破既定觀念。「歷史永遠不只單一面,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實。」這是馮客眼中的歷史。
今後三年他都會留在學術自由的香港;他看香港,有著民國的素質:「開放、國際化、生氣活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