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哭泣文化多面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8-20]
放大圖片

孩子,你為何哭泣?路透社

施友朋

 同文洪巧俊寫的《哭喪藝術家》,提到職業哭靈人的聲情並茂,感染得死者的親屬哭聲慟天動地。善哭—原來也是謀生致富的資本,哭得好,甚且是藝術家呢!

 他人辦喪事,自己傷心哭。此種僱人代哭的專業戶,並非吾國獨有。地中海的馬耳他島,一般要僱二至三位女性來哭。一般而言,女性較善哭。蘇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於《女性特質》的「情感」一章指出:一九七○年有一項標誌性研究,在那個所謂的《布羅弗曼報告》領域裡很出名,報告說「非常容易流淚」被一組心理學家確認為是非常女性的特徵。反面的男性特徵則是「從不流眼淚」。亞里士多德也說:女人比男人更加富同情心,更容易受感動而掉眼淚。這話當然有相當道理,君不見選美會上,不論古今中外,得獎的佳麗,誰個不顫抖著紅唇、噙滿激動的淚水?

用淚水渲泄情緒

 蘇珊的文章稱,在許多國家,喪禮禮儀上都有站在一旁哀哭的婦女。極度的傷心是個適合女性充當的角色,至少那是內心痛苦的表達方式。在新聞照片庫裡,當遭遇到災難之際,都能看到婦女哭泣(恐怖主義的爆炸襲擊、空難、暗殺)。女人淚水的渲泄是受鼓勵的—來吧!來吧,哭出來吧!而人們卻告訴男人要堅強,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鑊。

 勸男人老狗痛哭一場好讓自己舒服一點,這可不是一個鼓舞鬥志的好辦法,皆因對自己情感的失控,並非男子漢大丈夫應有的表現,正是這個令人不快的念頭,阻礙了男人們選擇訴諸淚水的渲泄情感方式。英雄有淚不輕彈,遂使孟姜女哭倒長城而名垂青史—史上最強的淚,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就此拱手相讓;歷史,能不痛哉?能不惜哉?孟姜女那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哭,早在《孟子.告子篇》就談到: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其事早在春秋時期;趙注云:杞梁名殖,齊大夫,打仗戰死,其妻哭之哀,城為之崩。此乃最初版本,杞良是姓,非後人以為姓范名杞良那個人。

 獲取報酬的商業性哭喪,像湖北武漢下崗女工高秀梅,用淚水化為彩虹,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確值得尊敬。地中海馬耳他島那些受僱的哭喪女,有民族學家認為,她們身穿禮服,一邊把頭髮剪碎,拋撒在棺材上,一邊哭泣。這種哭泣是被禮儀化和形式化了。哭女令人意外地在很廣範圍內存在。把僱用哭女解釋為是對父母盡孝的一種社會現象,或把哭泣理解為非孝道而只是在施行巫術,這是兩種不盡相同的哭喪理論。後者認為,哭泣並不是悲哀父母的亡故,而是始於避忌死穢的習慣。

男兒淚無損尊嚴

 韓國學者崔吉誠有一篇論文—《哭泣的文化人類學:韓、日、中的比較民俗研究》(見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下冊》,商務印書館),文章很有趣,它指出:日本人的葬禮寂靜,參與的人,盡量克制不哭,反之,韓國人於葬禮,則盡情痛哭。從民族、文化上看,韓國和日本很相似。語言同屬烏拉爾—阿爾泰語系,都有敬語;在儒教文化、漢字文化、稻作文化等基礎文化層面,也多有共同點。

 但是雙方也有明顯不同的地方,尤其在哭泣的文化上。韓國人哭起來很劇烈;他們悲哀時哭,高興時也哭。韓國電影界、電視劇,主要靠男女明星的眼淚賺錢,以哭片為主—《藍色生死戀》裡的男女主角宋承憲與宋慧喬經常淚流披面,哭起來劇烈得地動山搖,觀眾就是受落。

 日本人則不分男女,大都能抑制哭泣;在日本,服喪的兒女不能將淚水滴落到父母遺體上。原來,日本的民俗認為眼淚若滴到死人身上,「三途之川」就會出現洪水,使亡者不能到達淨土,故在葬禮上不哭。

 韓國社會有對哭泣持肯定意見的傾向,韓國文化裡有男人必須哭泣之時的意識結構。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本身就是語言、信號,是自然而必要的。大人對孩子哭泣的態度,據云對其成人後的性格,有一定影響。在對哭泣持肯定態度的社會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人後對哭泣也會予以肯定。男性之淚,並非弱者之淚,而是強弱和諧之淚;剛強者之淚形成強弱和諧,故富於魅力。看來,韓國男人即使動輒流淚加一把鼻涕,也無損其硬漢的形象。

歌中之淚 隨風遠去

 崔吉誠指出: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的家教傾向於哄,對付孩子哭主要是哄。西歐人在孩子教育方面較嚴格,對哭泣採取強制的辦法,尤其對孩子的餐桌禮節要求嚴格。西方國家,較認同男人的陽剛氣,有淚——即使到傷心處,亦應往肚裡流,否則,無運行。以下是個好例子:一九七二年,新漢普郡的總統第一人選,參議員愛德蒙.穆斯基(Edmund Muskie),當時是一位民主政治的先驅,他因為在競選演講時,於講到針對其妻的一些尖刻的新聞評論時而當眾流淚,結果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容易流淚的男人,始終予人懦弱的觀感;反之,「爆粗」和狂怒,無論是反檯或亮劍,均無損於男子漢氣質。虎目噙淚既不容於社會,男人如何渲泄俗世情心中怨懷裡愁凡間恨?

 《哭泣的文化人類學》稱荒木博的《日本人的行為方式》一書,以二百首歌謠為基本資料,統計了歌詞中語匯出現的頻率。對一首歌謠中反覆出現的語匯逐一調查,結果出現最多的是「哭泣」和「眼淚」,其次為「夜」和「夢」。哭泣和眼淚在日本歌謠中以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頻率出現。意外吧?何以在人們印象中切腹多過流淚的日本人,歌謠裡的淚水,竟如江河決堤洪水氾濫?道理還不簡單,平常強抑的淚——此刻,都憑歌散去!都隨風逸走!

 變態的背後,往往,有最常規的舉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